社戏鲁迅
发布日期:2018-12-17 10:09:01编辑:音乐人
概括:这道题是咸茸颜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社戏鲁迅,指导老师为栾老师。《与鲁迅看社戏》是200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
题目:社戏鲁迅
解: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三、揣摩、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社戏》分段第一部分(1-3):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第二部分(4-30):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31-4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社戏》中心思想《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鲁迅社戏写作背景
点拨:《社戏》写于1922年,文中提到在北京看戏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 那时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刚刚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以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题2:鲁迅的《社戏》体裁是( )。
点拨:鲁迅的《社戏》体裁是(小说 )。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 情节包括1.(序幕)2(开端 )3( 发展 )4( 高潮 )5( 结局 )6(尾...
题3:《社戏》 鲁迅 中心思想
点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 善良 友爱 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
题4:鲁迅的《社戏》分段及段意。
点拨:分段及段意:第一部分(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5-23):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夸奖我。 第四部分(40):我回忆那夜的好戏和罗汉豆。 《社戏》是鲁迅1922年...
题5: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点拨: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A、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A错 B、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