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亲情感人的背后,还隐藏着浅显且宝贵的育儿哲学
发布日期:2021-02-25 14:52:10编辑:音乐人
2021新春全国人民都响应“就地过年政策”,在这个特殊年关里,刷新了“最强春节档”的电影票房记录。
一众电影中,属于小成本制作的《你好,李焕英》,以黑马之势突围而出,票房和口碑屡创新高。
以喜剧形象走红的贾玲,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将母亲真名李焕英搬上了大荧幕。
这部“笑中带泪”的电影之所以赢得众人好评,很大程度是跟亲情感染力有关,正如电影英文名“HI, MOM”一样,大荧幕中的“李焕英”代表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形象。这种“以点带面”的情感呼应,才让剧中“子欲养亲不在”的悲凉情绪让无数观众感同身受。
亲情感人的背后,《你好,李焕英》还折射了一个浅显宝贵的育儿道理
电影开篇,主人翁贾晓玲就为给母亲李焕英“长点脸”,不惜做出“篡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荒唐事。只可惜,好运并没有一直眷顾贾晓玲,正是母亲为贾晓玲大摆筵席,宴请亲友的关键时刻,“篡改”录取通知书一事露馅了。
当众被“打脸”的李焕英一言不发地走在路上,“闯祸”的贾晓玲跟在身后唯唯诺诺地道歉,一句:“我,我知道我没出息”的话,让原本推着自行车走在前面的李焕英立马回头反驳:“谁说你没出息了?”
父母对子女本能地维护与信任,隔着屏幕都让人动容。
只可惜这美好的画面在意外面前戛然而止,母亲李焕英遭逢意外,守在母亲病床前的贾晓玲泪流满面地忏悔:“你说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回都没有做过,哪怕让你高兴一回呢?”
伤心欲绝的贾晓玲,得到了“老天恩赐”的一次“穿越”机会。回到老妈年轻时代,跟老妈做了一次闺蜜。
贾晓玲为了弥补之前的遗憾,向母亲描述未来的自己,考上了名牌的导演专业,月工资八万,还特意强调了一下“月工资八万,吓人不?”
没想到李焕英听后撇了撇嘴,摇了摇头,一脸认真地说道:“我的女儿啊,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
这句台词,李焕英在剧中不仅强调过一次,坐在草地上,面带微笑的她说:像谁都没关系,咱们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
期盼子女健康、快乐不只是父母的祝福,也是育儿中的大智慧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使然,为了子女将来前程似锦,父母不惜“砸锅卖铁”也要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
在教育为先的今天,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惜将孩子教育起跑时间无限制提前,各种课外兴趣班、兴趣班不得止,早教班人数火爆,胎教也形成了商业市场。
父母们倾尽全力,希望为孩子铺下一条康庄大条。让孩子最好一条龙名校直升,毕业后就出人头地,创造非凡成就。
然而,天才总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孩子都只是普通人。成长路上,他们会调皮,他们会犯错,他们会考砸,他们和父母预期的优秀总是存在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
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难以接受孩子平凡,不惜耳提面命对孩子提出各种高要求,甚至搬出“别人家孩子”作为标准,给孩子成长之路施加重负。
正是父母无形中施加“必须优秀”、“必须成才”的教育压力,让多少孩子不堪重负,甚至闹出了极端悲剧事件。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普通妈妈李焕英数次强调“让女儿健康快乐”就好的平凡观点,透露出的才是育儿的真正大智慧。
学会接受孩子平凡,是每个妈妈都必须认真上的一堂课。
1、 别总是高标准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都属于“激进派”,总是对孩子执行“高标准”,从上学开始的考试就必须要求“双百分”,最好能位列班级第一名。
但扪心自问,有多少父母在孩提读书时候就门门成绩优秀?连自己都无法保证百分百做到的事情,为何要强硬要求孩子必须完成?
合格的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提出高标准,而是要关注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孩子的成长不存在有“假想敌”,而是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
2、 别给孩子成长设置“参照物”
“别人家的孩子”是无数父母心目中的榜样,但“十根手指都有长短”,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攻击自家孩子短处,是最为愚蠢的做法。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一切,善于挖掘出孩子的特长和闪光点,并加以铸造和培养。
但值得提醒的是,孩子成长绝非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小进步凝聚起来,因此家长可别希望今天种树明天就能结果,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其成长只会造成负面效果。聪明的家长要学会以平常心静待花开。
3、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一部分父母总是习惯性插手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父母认为的大事上“手腕强硬”、绝不让步。小到吃饭要讲究营养均衡,孩子但凡是出现挑食、偏食的毛病就忍不住批评,大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跟家长设想不一致,统统归咎为“不务正业”,强行把孩子扳回正道。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生物DNA,有不同的性格和生物特质。有人擅长跑步,有人擅长歌唱,有人擅长表演……
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涉孩子兴趣爱好的家长不单是武断,而且非常愚蠢,兴许某个领域的天才就被父母扼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习惯性把四面八方接受到的信息都用于孩子身上,意图通过自己的严格管教而让孩子成为传统观念中的“人中龙凤”。但父母看似好心的背后,实则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自由和快乐,而且这份遗憾也无法在时光辗转中得到弥补。
正如著名作者龙应台在她书中写过,儿子曾说过一句话:“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学习“李焕英”的育儿大智慧,以孩子健康、快乐为大前提,别一味去“自私”地把孩子打造成为高级仿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