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知识库 >

导航导航

九品中正制

发布日期:2019-04-27 12:07:00编辑:音乐人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收集:薛平摆 编辑:风信子
本知识点包括:1、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2、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具体是什么 4、九品中正制有何优点 5、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相关知识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知识拓展:

1: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关系


知识要点归纳:

察举制是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 九品中正制尚书陈群创议的.

2: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区别怎样区别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啊?】


知识要点归纳:

  详细看参考资料链接:)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共同点

  继承性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汉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

  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才依据

  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

  特点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不同点

  出现条件

  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东汉末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荐举方式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

  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

  选才标准

  主要看重才德

  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3: 【比较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异同点】


知识要点归纳:

  1.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4.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4: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关系是什么】


知识要点归纳:

察举和九品中正都是人才推荐方式,二者是继承关系,但具体内容不同,察举是参考德行,九品中正则偏重于门第.

5: 请问什么征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还有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如题.


知识要点归纳:

察举征辟制是汉代的选拔官员制度.

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又带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和考课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

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是在先秦乡里举荐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此制度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朝.具体的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二府及九卿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下分别授官或为郎官候补.考试地点在京城的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等处.

征辟,亦称辟举,是主要长官人用隶属的制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种范围广泛而又十分重要的入仕途径.征辟分为中央长官征辟和地方长官征辟两种途径.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九品中正制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科举制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

猜你喜欢:

1: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提示: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

2: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选官制度?

提示: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管,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

3: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具体是什么

提示: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

4:九品中正制有何优点

提示:汉代以察举征辟取士,为当时士子一种晋身方法,然行之既久,流弊遂生,于是曹魏以九品中正制取代之,其后沿用于魏晋南北朝。 此制的创立,一方面是为了革除汉末选举的流弊,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当时政府环境的要求。此制的创立,一方面是为了革除汉...

5:九品中正制

提示: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