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社保卡背后的情与暖
发布日期:2021-01-31 16:05:19编辑:音乐人
1999年的冬天有着别样的温暖。这一年的12月22日,社会保障卡全国主密钥在上海生成,随后制发了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掀开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志性一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与经济发展阶段和财力水平相适应,使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小小社保卡,逐渐“变身”为政府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21年沧桑巨变,民生福祉在这张小卡片上得到更切实、更多元的体现——
承载功能更强大。无论是就医购药结算,还是领取养老金、失业金和生育津贴,甚至在部分省市充当公交卡、公园卡、借书卡等,社保卡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覆盖人群更广泛。2012年,我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3.41亿人;截至2020年末,我国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到13.35亿人,这意味着我国95%的人口拥有了社保卡。
2018年8月27日,工作人员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居委会进行社保卡信息采集工作。
改革举措更惠民。从异地医保实时结算,到生育保险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再到居民社保待遇不断提升……围绕一张卡的改革多点开花,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入数字化时代,社保卡又迎来新的“变身”。
2018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发首张电子社保卡。短短两年多,我国电子社保卡申领总数已突破3亿张。从提供网上办理社保关系转移、境外社保免缴、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待遇申领等40项全国性社保服务,到具备移动支付功能,以及在部分城市支持扫码就医购药、乘车等,电子社保卡提供的服务更加“智慧”、更加顺应群众需求。
从卡到码,从基本的社保服务到多元的便民服务,社保卡变化的是形态、是功能,而贯穿其中、保持不变的一直是对民生冷暖,对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关注与承载。
邓友根是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戈坪乡汀溪村的一位孤寡老人。2020年,在大数据比对中,峡江县社保局的工作人员发现66岁的他达到年龄,但却没有参保,便主动上门,免费为老人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补发了养老金。
2019年9月,家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陈先生和妻子在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迎来了新生宝宝。随后,陈先生在该院“出生一件事”办理中心拿到了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又为孩子办理了医保参保、社会保障市民卡等,整个流程大约用时20分钟。
打破地域限制、便捷高效办卡,得益于南湖区和吴江区携手打造的“出生一件事”跨省联办新模式。这是两地人社等多部门为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进行的生动实践。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2020年8月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省一市“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未来,长三角地区的群众将通过社保卡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的实惠和便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健全,社保卡承载的功能、提供的服务也将迈上新台阶。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全国城乡人口全覆盖……让全国人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正通过这张卡稳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