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被送到郊外破屋待产的妻子,难产悲呼救命,丈夫却跪门外哭
发布日期:2021-01-24 13:56:59编辑:音乐人
巴金姓李,名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祖父曾做过官,置了许多地,修了大公馆,据巴金回忆,他的大家庭里,有近二十个是他长辈,三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仆人。
1931年,27岁的巴金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家》,第二天便接到电报,他的大哥自杀了。在此之前,他大哥曾有过三次留下遗书想要自尽,但每次都未能如愿,这一次,他终于成功地离开了这个令他痛苦的世界。
巴金的大哥为何一心向死呢?从他的作品《家》中,我们可以读到高家长房长孙高觉新令人压抑,苦闷的一生,而觉新原型正来自巴金的大哥。《家》这部前后被出版五百多万册的长篇小说,正是巴金为哥哥写的。
巴金在他的初版代序中说哥哥:
你有一个美妙的幻梦,你自己把它打破了;你有一个光荣的前途,你自己把它毁灭了。你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
你曾经爱过一个少女,而又让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
了你的命运,去跟另一个少女结婚;你爱你的妻,又因为别人的鬼话把你的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去。
你含着眼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你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你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自己知道已经逼近深渊了,不去走新的路,却只顾向着深渊走去,终于到了落下去的一天,便不得不拿毒药来做你的唯一的拯救了。
这和书中描写的觉新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尽管不少人猜测觉慧的原型是巴金本人,他却并不承认,他自认为那个年纪没有觉慧青春期爱的萌动,对反抗比觉慧却更激烈。那他这部几十万字的书里写了什么呢?
巴金笔下的《家》描写了上个世纪初,旧封建制度面临瓦解。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下,四川成都一个贵族大家庭的日益衰败的故事,通过刻画几对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制度的丑恶和腐朽。
作为全书最大的悲剧人物高觉新,一切任人安排,从不敢违抗,总是以"我又有什么办法"作为自己懦弱的说词。
全书的悲剧高潮,莫过于妻子瑞珏即将临盆,却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防"血光之灾"的荒诞理由,要求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去待产。
经不起几房姨太太的劝说,一贯不抵抗的觉新再次投降,去郊外找了三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送妻子过去了,仅只有两个人作陪。
临产时,他多么希望陪在妻子身边,却再次被告知,他不能进产房。除了焦急地门外等待,别无他法。
当妻子在生与死间徘徊,痛苦地呼唤觉新时,在门外的觉新只会拍着门哀求,"给我开开门吧,我要进去"。
其实拦在他面前的并不是门,那扇木门,他一脚踹不开么?真正拦住他面前的是封建制度,是家长权威,即便他听到妻子逝世那一刻,尽管悲痛欲绝,也只敢跪在门外哀嚎。
也许在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了,他的“作辑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不仅没让他过上舒心的生活,反而他最重视和珍爱的,一件件被剥夺。
我们在共谈这本书时,对觉新,一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悲剧固然与时代有关。但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他懦弱的性格。
而回过头来看他的两个弟弟,大弟弟觉民在反抗与服从家庭中一直持中立,也曾左右摇摆过,而最后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他不满被强行安排婚事,在觉彗的帮助下,选择离家出走。直至高老太爷临终前终于屈服,答应不强迫他娶冯乐山侄女,让他回家就好,他的反抗取得胜利。
至于觉慧,一直以来,老一辈家人认为他性情古怪,不听话,是个逆子。事实上,他也的确是个逆子,他从不掩饰他对大家庭的厌恶,对旧制度的憎恨,起初的他像个愤青,后来开始创刊创报,用实际行动去推翻压迫他们的大山。
所以在陈姨太请道士来装神弄鬼驱鬼帮高太爷治病时,所有人房间都折腾过了,唯独觉慧的房间没有进入。他严词斥责他们的荒诞行径,直至他们落荒而逃。
反抗固然艰难,但只要鼓起勇气,奋力去搏一把,结果没那么坏。
最后当觉慧要远走他乡,去上海发展时,觉新第一次也走出了反抗的一步,表面上大家都不同意,他劝说无效后,选择了私下协助觉慧,给他准备路费和生活费。
对觉新来说,全书结尾的这一小小反抗,犹如小小火花,点燃了他内心一角,他的陈旧观念开始改变,他支持家中的"叛徒",一来他爱他的弟弟们,二来他的逆来顺受换回的惨剧终于让他觉醒了。
巴金的《家》之所以广受好评,也许正是因为将家和社会紧密联系,一个个悲剧纵然让人心痛,但书中涌现出反抗奋斗的力量让人心生希望,不是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而是春天已经快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