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随想
发布日期:2021-01-22 14:23:33编辑:音乐人
“吃在中国”,可谓天下人的共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中,独特的饮食文化当是国人的骄傲。就其饮食方式而言,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的演变过程。
“分食制”在中国古时比较推崇。是指在用餐不只一人时,所用食物的数量根据进餐人的数量予以分配。即大家席地而坐,将食物、酒水等放在各自面前低矮的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干扰。食案,亦为餐桌,很像我国北方农村家中的炕桌,但其低矮狭长。如,由欧阳询主编、唐武德七年(624年)成书的《艺文类聚》记载: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优待荆轲,与他等案而食。“等案而食”表明,两张食案上放有相同的饭菜,供两个人各自据案分食。又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与几位士大夫面前各摆放几只长方形桌子,上放着一色的八盘果品佳肴。此绘画作品,可谓之“分食制”方式的据实写照。类似于这种镜头,在当今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会经常见到。
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开始进入中原地区。胡床,又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如今的折叠椅但其无背。从那时起,人们的坐姿便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又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也由此逐渐派生出了一种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欢宴的新型餐饮方式“合食制”。
然而,在“合食制”产生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分食制”的传统习惯并没有完全消失。如历史名著《红楼梦》中,小说在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写到: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因说道:“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听了,说“很是”,忙命传与厨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做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依旧保持着“分食制”的习惯。
由此看来,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的出现,两者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各具千秋,互为补拙,因而编织出中国历史传统中一种最佳的饮食习惯方式。
单从礼仪角度看“分食”方式,主宾或家人之间“等案而食”,相对于卫生健康方面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但其场面不免有些冷艳、呆板,或缺了“合食”方式的那种近距离盛情款意;而“合食”方式则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营造了亲情、友情零距离接触的祥和氛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合食”又暴露出它在卫生健康方面的一些弊端。因为,家宴也好,聚会也罢,同吃一碗菜、共喝一碗汤的传统习俗,若少了“分食”方式的介入,则是一种很不卫生的饮食习惯。试想,众人围成一桌,若久别重逢,不免情绪激昂。饮宴于酒酣耳热时,一些人便现出别样的殷勤与周到,或用自己的筷子频频给别人夹菜,或将杯里的酒水随意给他人倒出倒进,或高谈阔论、喷云吐雾、唾星飞溅,诸如此举,全不顾桌上诸君感受如何。殊不知,一些传染病菌很容易通过餐桌上碗碟、杯筷、汤匙等器具,以唾液、气息等方式在无形间传染给家人或朋友。有的人本身看似没有患病,但其也可能是某中疾患病菌的携带者,当同喝一碗汤、同吃一盘菜,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朋相聚或宴请宾客时,遇有传染病人或带菌者,便会因混食或不良方式而使疾病传播开来。
为此,在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从关注人们卫生健康的主题讲,“合食”这种传统的不良习惯必须改进。在具体操作中,应将古老的“分食”融入于“合食”之内,体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进而形成一种“古为今用”、“今扬古风”的全新特色饮食方式。比如,在一些重大活动或集体宴会上,可推行一种有“合食”情调的“分食制”:形式上有围桌而坐的热烈氛围,但每道菜上来后,可由服务员逐一分配到入席者面前的碗、碟里,每人一份。若遇一些宾客忌口的汤、菜,可放置餐桌中间,大家用公筷、公匙将汤、菜依个人口味再放入自己的碗、碟中。这样,其饮宴方式既和谐文雅,也可达到卫生防病的目的。目前,一些餐饮业所推崇的“自助餐”、“自助火锅”等,便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如此,在我们的家庭中不妨也可采用公筷、公勺的方法,做到每人一副餐具,实行“合食”形式的“分食制”,以避免因某位家庭成员身有某种疾患或潜在的某种病菌,而出现交叉传播的事态发生。
中华民族对人诚恳,喜欢热闹,酷爱聚会,这种民俗由来已久。因此,“分食”也好,“合食”也罢,都需在改变传统饮食习惯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自身的行为素质,做到礼貌待人、文明用餐。同时,无论餐饮店铺或家庭厂校,还要积极推广餐具煮沸消毒,从根本上彻底消灭病菌,把好“病从口入”关,为确保民众的健康生活、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从各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