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发布日期:2019-02-18 14:55:00编辑:音乐人
概括:这道题是蔚团蹲同学的课后历史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指导老师为水老师。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王朝兴衰历史主要规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题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3、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
具体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郡县制
内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地方行政机构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特点: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猛安谋克制
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行省制度
形成与演变: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明朝虽废行省,设三司,但地方行政区划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或“省”,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
特点: 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影响: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4)、土司制度
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这就是土司制度.明朝沿袭这种方法.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有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为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5、)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6)、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清朝确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
举一反三
例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①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导致诸侯国尾大不掉.②汉景帝才难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例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演变[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例3: 简述从元至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共三点)[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一、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
三、制度不断完善,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例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看清问题咯,是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别弄错咯,汗、[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中央集权化~
例5: 【请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一、政治制度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 (2)发展过...
题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拨:1.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 2.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合)。 3.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高于法治。 4.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公天下与私天下结合。 5.制度创新与继承结合。 6.皇权不断加大...
题3: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点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整体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选官制度。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期间 中央采取世卿世禄制度,主要分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地方上主要是内外服制度后期采取分...
题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
点拨: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
题5: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向知识梳理 一、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