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知识库 >

导航导航

通货膨胀的对策_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日期:2020-03-04 05:20:00编辑:音乐人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一、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有哪些?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解决措施

1、通货膨胀时应控制需求。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2、通货紧缩的应对措施:

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既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给。

加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要想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甩掉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

扩展资料

通货膨胀的原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

通货紧缩的原因: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和 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3.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有哪些?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尽年来随着食品价格的连续上涨,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11
年来的最高峰。以2007 年为例, 2007 年以来CPI 同比上涨幅度持续
扩大, 比如前三季度,CPI 同比上涨4.1%, 而且是后一个季度比前一
个季度高, 比如第一季度上涨为2.7%, 第二季度上涨为3.6%, 第三
季度上涨为6.1%。2007 年10 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总水
平比去年同期上涨6.5%。其中, 城市上涨6.1%, 农村上涨7.2%, 食
品价格上涨17.6%, 非食品价格上涨1.1%, 消费品价格上涨7.8%,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发改委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10 月份,
36 个大中城市去骨牛肉、羊肉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12.72 元和
14.52 元, 分别比上月上涨2.0%和3.57%,15 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
为1.74 元, 比上月上涨11.54%。还有,除了大规模工业制品之外, 资
源价格的上涨对CPI 的压力正在日益凸显。进入2008 年以来, 中国
的CPI 仍居高不下, 现在不仅是消费品、食品等, 而且很多工业品,
比如电池、灯泡、剃须刀等都涨价了, 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劳动力
成本, 劳动力成本一涨, 所有的物品都涨。这就说明, 不仅PPI 作为
一个先行指标, 价格上涨开始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去了, 而且CPI
上涨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从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来看,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始
于两大资产价格( 股市与楼市) 的快速上涨。可以说, 国内价格的上
涨先是从资产价格上涨开始, 然后再传导到与资产价格上涨相关的
产业, 比如这些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及工人工资的价格上涨, 并由
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下一个产业。而后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食
品价格上涨。反过来, 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带动前端产业的
价格上涨, 这样, 当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时, 也就预示着国内通货膨胀
的压力全面上升。也就是说,在目前经济格局中,只要两大资产价格
上涨不改变,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就不会改变。就目前情况来看, 两大
资产价格泡沫要在短期内挤压出来是不容易的, 因此, 国内通货膨
胀近期内还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
(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 使价格信号失真, 容易使生产
者误入生产歧途, 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 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
展, 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 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
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 国家
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
幅度下降, 出现经济的萎缩, 因此, 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
调发展。
(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下降, 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来说, 虽然一部分人已经比较富有, 但大部分人收入还普遍
偏低, 甚至尚有一部分人还在为温饱问题所困绕, 当通货膨胀持续
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结合我国通货膨胀实际, 原因大概
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时, 就
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
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 因
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国内某些部门, 甚至某些大宗
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 导致价格猛涨, 进而扩散到其他部
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有
很多, 以猪肉为例,2007 年我国猪肉涨价有一系列原因, 比如猪饲料
涨价、流通环节不畅、猪疾病影响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养猪的机
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在家养猪的年收入大约为3000 元, 但
如果他进城打工, 一个月收入1 千元, 年收入可能达到1 万多元, 所
以, 如果有打工的机会, 他不大会选择养猪。只有通过猪肉涨价, 使
农民养猪的收入提高, 达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平衡的比较收益,
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 猪肉涨价有其必然性。
其实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讲道理都是
比较类似的。
(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
的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因为我国国内各部门劳动生
产率发展较不平衡, 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
后, 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使一般
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 四)输入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开放型经济
部门的产品价格, 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 会波及
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 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这次的
通货膨胀, 是有着一定的国际性原因的, 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
其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五)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将影
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 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
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 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
论” 。它的提出,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
转移理论的发展。
⑵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 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
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 年开始的。1984 年, 黄觉
雏发表了“ 技术创新浅论” 一文, 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
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
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 年, 王慎之
在“ 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
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
⑶技术进步理论
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但那
时的“ 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 所谓的“ 技术进
步” 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 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
1986 年, 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
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3. 缓慢发展阶段
从20 世纪90 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
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 最新
发展的理论较少, 主要有:
⑴技术溢出理论
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
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 年, 李
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 技术溢出” 的研究成果, 当时并未引
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 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 技术溢出”
问题。至今, 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
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
年的研究,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并指导着对
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⑵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 年引进我国的。2000 年开始,
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
法得以丰富, 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
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 一个项目的投资价
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
其中, 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 灵活性期权包
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 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
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 因
此, 经过几年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
价领域。
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 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 只有
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
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 彼此之间没有联
系,只是简单的罗列。
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
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
政策的论证与评价; 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 经济规模的论
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 年代
以来, 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 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
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
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
国的学科地位下降。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象过于庞
杂, 研究内容缺乏独特性; 二是研究方法混乱, 许多基础性的理论问
题至今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1]C. K. Prahalad, 1992,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 贾凤亭: 《技术系统演化的哲学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
[3] 徐寿波: 《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J], 《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1984 年第1 期。
[4] 徐寿波: 《技术经济学》[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
[5] 徐友敬: 《技术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M] ,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 。
[6] 吴添祖: 《技术经济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作者单位系济宁医学院)
胀率高低的影响, 也可以受通货膨胀率持续时间、当前经济形势、当
前宏观金融政策及公众相关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公信度等影响。因
此, 如何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成了不少中央银行一个基本的货币政
策目标。
四、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有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结合
我国实际,这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 一) 通货紧缩政策
所谓通货紧缩政策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 通常
采用的办法是: 增加税收、提高贴现率和减少信贷总额。通过这些办
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必须通过央
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机制, 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
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 这样才能始这次中国式的通货
膨胀得到遏制。
( 二)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
采用的办法主要有: 颁布价格指导线; 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
低价; 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
展过程中, 这些措施的采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在我国
政府对零售、燃料及其他一些商品价格都有补贴, 目的也是控制物
价, 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些干预不但是中国财政资源流失的一个
渠道,实际上也令通货膨胀更加恶化, 因此必须慎用。
总之,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无论是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还是经济
形势总体过热, 无论是通货膨胀率过高的持续性还是货币政策执行
力度, 都强化了市场对通货膨胀上行的预期, 都要求我们采用合理
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 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 梁小民. 西方经济学.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刘凤良. 西方经济学.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成因:
  1)需求拉上(需求拉上型通胀):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形
  成的通胀。
  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胀):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供给
  冲击。
  3)经济结构的特点引起(结构性通胀):这里会存在一个“看齐”问题,往往那些
  效率低,逐渐衰弱的部门在工资水平,产品价格上要求像那些效率高,迅速发展
  的部门看齐,进行攀比,这种缺乏相应生产成果基础的价格与工资的上涨如果在
  越来越多的部门行业中蔓延开来,将导致结构型通胀。
  4)国际经济传导(输入型通胀):会导致所谓的输入型通胀,也就是我们说的北欧
  模型。主要是指国外的通胀通过国际经济传导引起本国总体价格水平上涨。

治理方法:
  1)财政政策
  遏制通胀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常表现为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政
  府购买、转移支付;增加税收,提高所得税率等)
  2)货币政策
  遏制通胀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常表现为①央行的正回购(融资)②提高法定准
  备金率③提高利率④提高再贴现率等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应对措施通货紧缩时一)宽松的货币政策 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刺激总需求。 (二)宽松的财政政策 扩大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以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 (三)结构性调整 对由于某些行业的产品或某个层次的商品生产绝对过剩引发的通货紧缩,一般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即减少过剩部门或行业的产量,鼓励新兴部门或行业发展。 (四)改变预期 政府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增加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信心。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增加消费需求。 (六)恶性紧缩模型 国家综合物价指数,只发行与国民数量相当的货币,后果货币无限升值,如战国时齐刀币,王莽篡汉时发行的法币。 通货膨胀时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正悄悄的降临我国,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使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

1.什么是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水平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而形成的缺口,或者说是指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既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差额,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就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价值,由于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中,社会已没有可以扩大实际产出的闲置资源不可能再增加实际产出,所以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经济面临上涨的压力,经济将在高于充分就业收入的名义水平上均衡。当经济实现均衡时,如果均衡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即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如果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即存在失业缺口

2.通货膨胀的类型:

2.1.温和性通货膨胀

2.2.加速性通货性膨胀

2.3.极速性通货性膨胀

3.通货膨胀率

公式: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其中基期水平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作一对比,从而衡量现今的通货膨胀水平)

4.通货膨胀

4.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在较长时期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

4.2.通货膨胀的原因:

4.2.1.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4.2.2.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

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过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

4.2.3.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4.2.4.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

4.2.5.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4.2.6.通货膨胀的隐性原因——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①当生态失衡后,稳定协调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效率便会受到影响而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有效物质和能量的产出减少,即生态供给量减少;加上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使整个社会对生态的全面需求急剧增长,造成总需求大大高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必然拉动相应的物价不断上涨,从而产生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②生态失衡的表现之一是生态环境恶化,治理生态环境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治理的社会成本费用又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各个公民和厂商,这种社会成本最终要由生产厂商来承担,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升高,相应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生态失衡还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开采的难度日益增加,由此导致资源开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价格上涨,使生产厂家的内在成本增加。造成所谓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③生态失衡所导致的生态结构的失衡和环境污染在导致供求总量失衡时还会使供求结构关系变形。即使整个社会的产出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却会因为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而无法满足总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门的产品价格上升进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机构型通货膨胀。
5. 通货膨胀的对策及措施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5.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5.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5.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5.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通货膨胀的对策

12.? 答: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看法是多种多样、存在着分歧的。但是,在反通货膨胀和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对策方面,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基本上一致的。(1) 紧缩性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给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能产生。要消除通货膨胀,国家要压缩总需求,采取紧缩性政策。①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的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消费需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减少政府支出也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削减政府的购买;可以压缩政府需求,削减政府的转移支付。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即减少了消费需求。这些措施都使社会总需求减少,从而会消除通货膨胀缺口,阻止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要大于财政支出而出现财政盈余,财政盈余应该冻结起来备用,如果花出去会扩大总需求,同紧缩性财政政策相矛盾。②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要消除通货膨胀,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银行储备金,从而减少银行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压缩信贷规模和数量,压低收入水平、投资水平和物价水平。主要有以下三项措施。第一,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在公开市场出售债券,购买政府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支付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同时,由于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会降低债券价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利息率。第二,提高贴现率。提高贴现率是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贴现数量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引起商业银行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第三,提高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或储备率),会使商业银行储备金不足,因而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被收回的贷款不得不用活期存款来偿付。这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与经济增长率一致。货币学派提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保持在某一水平上(如3%-5%的增长速度)。这时,在市场上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利息率、工资率、价格等自动调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2) 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紧缩性需求管理压缩社会总需求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为了对付非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收人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措施。①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这是从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的标准。即确定一个工资和物价增长的客观标准,并用课税作为手段来实施与推行,遵守者可有减税奖励,违犯者要有增税惩罚。第二,公布“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通过强制的说服或施加压力,使企业和工会自愿限制工资与物价的增长幅度。第三,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政府宣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的冻结。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市场的工资刚性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刚性,推动着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然而,从西方各国实际看,收入政策实施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②收入指数化。在控制工资和物价上涨方面,收入政策有一定作用,但是,无法克服通货膨胀过程中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政策措施。收人指数化的主要内容是:把工资和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社会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随时得到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时对各种实际收入的影响。从某些国家的实践看,收入指数化政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减少相对价格体系中各种价格之间的扭曲与变形,可以减少资源配置负效应。第二,抵消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减少物价上涨给人们的收入和财富造成的损失,可以缓解和减轻社会膨胀心理和恐惧感。第三,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收入不公平,剥夺政府和个人从通货膨胀中捞取不合理的收入,从而削弱搞通货膨胀的动机。但是,收入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官方编制的消费物价指数,可能压低物价实际上涨程度,编制指数与按其调节收入有一定时间间隔,往往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3) 对外经济管理。在国际盈亏条件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时,往往会诱发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在反通货膨胀过程中,正确运用对外经济管理政策,如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等政策,来改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也是反通货膨胀的对策之一。实行浮动汇率制,政府可以根据国际贸易情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调整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汇率)。在本国货币贬值和外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要降低,进口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要提高,这样,就会刺激国外需求和本国出口,抑制国内需求和出口,终将通过贸易顺差的增加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汇率变动、抑制国内需求、增加进口供给,对通货膨胀必然有制约作用。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并存的情况下,汇率政策作用受到限制,必须采用适当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付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有:①调整进口产品的关税,阻止通货膨胀国际扩散和传递;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出口管理,减少国内急需产品出口,限制日用消费品出口;③引进外资,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结合起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换汇能力和增加有效供给。(4) 供给管理。西方经济学家从70年代以后,重视与强调了社会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与分析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失业的影响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从长期看,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控制物价上涨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供给管理政策除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外,还有人力政策的和经济增长政策。①人力政策。这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提出的,又称就业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减少失业。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增加对国民的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和制定开发人才的战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人才建设的模式和策略,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开发、智力投资的计划和规定。美国最先实施人力政策,对于人的有效培养、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来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经济增长政策。从长远看,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和增强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成为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增加既是重要的因素又是关键,对经济增长有重大推动作用。增加劳动力的数量的途径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与吸引移民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而言,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尤为重要,主要办法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第二,资本积累。资本不断增加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储蓄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应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鼓励储蓄。第三,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国家对全国的科技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对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直接投资,采取鼓励科技发展的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等。第四,计划与平衡增长。现代经济商品化、社会化要求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计划,来协调各产业部门顺利发展,平衡增长。各国都制定了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称为政策性计划。其中法国的计划是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总之,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运用一种经济政策。要注意各种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同时,还必须运用各种行政的、政治的、法律的和教育的手段来配合与保证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

试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治理的对策?

这问题。。。让我好好给你回答。。要码不少字。。。准备好。。。
start...
通货膨胀分为三种: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周期型通货膨胀。按字面理解就行。其中第三种的周期是指经济周期,市场经济中会出现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周期。
你要知道,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是混合型的,就是这三种原因互相搭配,或者都有,所以要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专家也在摸索……所以中国的情况,现在还没有定论。老师讲的是因为前两种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像西方那么发达,还不够强大到能形成经济周期。。。

治理的对策的话,主要有两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和财政政策(政府)。货币政策主要有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关于这三种手段你没必要了解,你只要知道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货币供给(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通货膨胀是货币贬值的吧?)另外,提高银行利率也是有效的刺激手段因为这样大家才有了把钱存起来的激励。财政政策的话,主要就是税收和政府开支。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加大税收,给过热的经济泼冷水;节省政府开支,也是同样的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搭配得当,用以减少货币供给,控制经济过热。
中国的话,主要是用货币政策——新闻上很多次说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央行加息的对吧。这就是在应对通货膨胀了~

我辛苦码这么多字,在凌晨一点,分你给不给我你给不给我~~~?~~~
这绝对是再标准不过的答案了,相信我我是专业生~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