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发布日期:2018-11-20 08:42:37编辑:音乐人
概括:这道题是解媳云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季氏将伐颛臾,指导老师为阚老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题目:季氏将伐颛臾
解: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采取了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
(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参考思路:
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举一反三
例1: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a.相关的文学常识b.文章的中心思想c.主要的艺术特色d.精彩句段e.字词①生字词②关键词,即有深刻含义的词,包括象征意义的词语及诗歌中的“意象”等】[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选自《论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是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估计自己的力量才去就职,如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护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哪里还用得着那些搀扶盲人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里面.”
例2: 英语翻译翻译和其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越多越好[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例3: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二、根据孔子的第一段话,简要分析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
两点,一颛臾是先王封的,不能破坏先王规矩;二颛臾国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属国,不能以上欺下以大欺小.
三、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
一是将季氏比做虎兕,颛臾比做龟玉,季氏要攻伐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来伤人,颛臾如被吞并,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二是将冉有、季路比做虎兕和龟玉的看管者,虎兕出笼伤人,龟玉毁在匣中,看管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驳攻伐颛臾的企图,二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三驳季氏用兵的理由.
五、找出孔子话中的立论部分,并分别说明这些理论在驳论中所起的作用.
一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两点);二作为臣子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立场;三作为君子应有的光明正大的人格,治理国家处理外交应取以德服人的态度.有破有立. 追问: 我要的是说理方法-、-~``` 不是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回答: 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以增强说理的力量. 追问: 可以举例么 - -谢谢了` 回答: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此文中后来演化为成语的有: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
例4: 【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全文】[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例5: 季氏将伐颛臾;于字的用法[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于:
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从:虎兕出于柙.
在:龟玉毁于椟中,谋动干戈于邦内.
距离:固而近于费.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哪些成语
点拨:祸起萧墙 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
题2:《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点拨:作者:《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
题3:季氏将伐颛臾
点拨: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 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 古义——诸侯的封...
题4:阅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孔子反对攻伐...
点拨: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
题5: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
点拨: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也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