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知识库 >

导航导航

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

发布日期:2019-10-03 11:10:00编辑:音乐人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下面是详解!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在哪?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在应天府,也就是现今的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的10月21日出生在现今的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幼年的时候家境非常贫穷,曾经靠着给地主家放牛来维持生计。

在一次放牛的过程当中不小心把牛给弄丢了,为了逃避地主家的索赔,1344年的时候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为僧。

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反抗元朝,1356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集庆路,并且将集庆路改为了应天府。

到了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举兵北伐,彻底推翻了元朝腐败的统治,1368年年初的时候,朱元璋在应天府也就是现今的南京称帝,该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扩展资料: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一批共封赏六公二十八侯,明初叱咤风云的猛将谋臣,比如耳熟能详的李善长、汤和、徐达、常遇春、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尽在其中。

不过,自古以来开国功臣都为封建换地所忌惮,正所谓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对于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最终善终的却是寥寥无几。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个杀的功臣不是蓝玉,也不是李善长等人,而是名气相对较低的廖永忠。朱元璋之所以杀廖永忠,是因为僭用龙凤这个罪名。

作为开国功臣,仅仅是因为僭用龙凤这个罪名,朱元璋就要杀了廖永忠,显然有点下手太狠了。并且,在廖永忠被赐死之前,有一件事情导致朱元璋不满廖永忠了,这可能才是明太祖朱元璋最终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366年,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应天府最后,没有想到的是,廖永忠、韩林儿一行至瓜步时船翻,韩林儿就这样淹死了。

而这件事情让其他人认为韩林儿是朱元璋要谋害的,也即损害了朱元璋的名声,促使朱元璋归罪廖永忠。

除此之外,当杨宪为丞相时,廖永忠与他关系密切,这同样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和怀疑。等到杨宪被杀后,廖永忠虽然因功大而幸免,不过其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不满。

因为没有保护好韩林儿,加上和自己作为武将却和丞相来往密切,最终才因为僭用龙凤等罪名,廖永忠被朱元璋赐死,成为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个被杀的开国功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谁?

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扩展资料: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在哪

应天府,或称京师,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留都。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并改名应天府。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以南京为国都,是为明朝京师。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称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迁,以北京为京师,恢复南京之名,作为留都。

明太祖朱元璋的宰相是谁

自古以来,皇帝的身边一般都有两个丞相,一左一右辅佐着君王,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的左右也各有两个宰相。朱元璋的宰相一个是胡惟庸,还有一个就是王广洋;先说这汪广洋其实在当时的朝廷中并没有什么势力,完全就是一个架子,而且也没有什么好的意见,身为朱元璋的丞相却不能给朱元璋提供什么有建设的意见,朱元璋也并没有太重用汪广洋,但是王广洋在处理朝政中琐碎的事情非常的拿手,最后就连朱元璋也夸赞他。
朱元璋的宰相还有一个就是当时出名的“胡案”主人公胡惟庸,这个胡惟庸是在李善长后的宰相,初为宰相的时候,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说话做事都非常的小心翼翼,生怕惹怒龙颜,自己被判个死罪,处处遵循朱元璋的旨意,因此深受朱元璋的宠爱,没多久,在朝廷上的势力可谓是权倾朝野,不过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朱元璋借用胡惟庸的手将那些对他有威胁的臣子一一除掉,最后才将胡惟庸除掉。
胡案之后,朱元璋干脆直接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宰相职位,从此国事都由自己亲手办理

到那里下载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全集视频,连播无...

360影视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哪些措施?

如题~大家帮帮忙啦~快要考试了,挺急的。...

如题~ 大家帮帮忙啦~ 快要考试了,挺急的。

1、废除丞相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

2、设立廷杖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同时将掌管全国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3、设立锦衣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锦衣卫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

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故又称“缇骑”。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成为“诏狱”直属皇帝,权力很大。



扩展资料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太祖

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

请问,在一些评论中朱元璋是占着什么样的地位对他有什么好的评价和一些不好的评价最好在帮我想想和朱元璋一样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个他的一些著名事例!(评价要简要)...

请问,在一些评论中
朱元璋是占着什么样的地位
对他有什么好的评价和一些不好的评价
最好在帮我想想
和朱元璋一样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
个他的一些著名事例!
(评价要简要)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汉高祖刘邦的评论
  刘邦凭借一支只有百余人的队伍起家,最后击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政治对手,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其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败转胜的漫长的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斗智,不能斗力”,从而改变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战争就是争民心,争人才,争后勤,争策略……不是只凭借勇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汉光武帝刘秀评论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 ,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如何评价明太祖朱元璋500字作文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汉高祖刘邦的评论
  刘邦凭借一支只有百余人的队伍起家,最后击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政治对手,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其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败转胜的漫长的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斗智,不能斗力”,从而改变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战争就是争民心,争人才,争后勤,争策略……不是只凭借勇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汉光武帝刘秀评论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补充

谢谢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