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
发布日期:2018-12-21 09:56:38编辑:音乐人
概括:这道题是齐拭暇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苏代,指导老师为费老师。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题目:苏代
解:“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举一反三
例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方——刚刚.曝(pù)——晒.
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鸟兽的嘴.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一定联系
例2: 历史上齐国,楚国,秦国,韩国,赵国,燕国,魏国哪个国出的人才最多?哪个国出得军事人才最多?
思路提示:
赵国:蔺相如 廉颇 李牧 平原君赵胜 毛遂
齐国:晏子 田单 孙膑 管仲 鲍叔牙 齐桓公 孟尝君田文
燕国:乐毅 太子丹 荆轲 樊无期 高渐离
魏国:李悝 吴起 信陵君魏无忌韩国:韩非子
楚国:屈原 伍子胥 宋玉 春申君黄歇
秦国:商鞅 白起 王翦 蒙恬 吕不韦 李斯 尉缭
例3: 【苏代讲述“鹬蚌相争”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翻译: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背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寓意: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例4: 苏代用“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说赵惠王有什么作用[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例5: 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政治练习题]
思路提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到底是苏秦还是应该是苏代
点拨:因为史书写错了 史书写的苏秦都比张仪大 最新发掘的文物表明张仪比苏秦大,合纵实际发起人是公孙衍不是苏秦 另外也解决了魏惠王继位多少年和迁都大梁的BUG
题2:中国有多少人叫苏代
点拨:全国跟苏代同名的有多少人? 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全国叫 苏代 的有:474人。 叫苏代的,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男性: 71% 女性: 29%
题3:苏代是个什么人
点拨:http://baike.baidu.com/view/400005.htm 苏代简介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
题4:苏代给赵王讲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鹬蚌相争》用来比喻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苏代借用故事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带来灾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而来。
题5: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点拨:赵如果伐燕,正如相争的鹬蚌一样,秦国一定会乘机坐收“渔人之利” 的。赵惠王听了苏代的劝阻,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伐燕的计划。赵惠王能够很容易就弄明白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国家所处的境地,也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