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春简谱-歌谱-歌词
发布日期:2021-01-20 20:17:10编辑:音乐人
亭亭白桦 悠悠碧空 微微南来风
木兰花开山岗上 北国的春天
啊 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 不知季节已变换
妈妈犹在寄来包裹 送来寒衣御严冬
故乡啊故乡 我的故乡 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 溪流淙淙 独木桥自横
嫩芽初上落叶松 北国的春天
啊 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 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别已经五年整 我的姑娘可安宁
故乡啊故乡 我的故乡 何时能回你怀中
棣棠丛丛 朝雾蒙蒙 水车小屋静
传来阵阵儿歌声 北国的春天
啊 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家兄酷似老父亲 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盅
故乡啊故乡 我的故乡 何时能回你怀中
1960年代初,中国音乐家协会曾找我做一些日本革命歌曲的推介工作。我从那时开始,参与一些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音乐交流活动。当时,我主要是向中国大众介绍和推广日本的歌曲。
当时这项对日文化交流工作一直持续了四五年光景。随后就中断了。十年之后,从1977年开始,国家又在进行与日本方面的交流工作。1979年年底前,钟立民同志找到我,让我把《北国之春》翻译出来。我连夜翻译好,交给了他。那时北京开始在工人体育场举办大型音乐会,蒋大为同志演唱了这首日本歌曲。没想到,全场掌声雷动,蒋大为同志一炮打响,这首歌曲很快就在全国唱开了,而且久唱不衰,一直唱到现在。
我和蒋大为的相识与合作,就从这时开始的。而且一合作就是三十多年,我的很多作品都是他首唱的。但这首歌他唱得最久,我的每次音乐会和国际活动,都请他演唱《北国之春》。
三十五年来,《北国之春》在中国大地上持续演唱,以至于有的人误以为这首歌是中国歌曲。前不久,我听现任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说,他有一次和中国人说到日本歌曲《北国之春》,那位中国人反驳他,说“《北国之春》是中国歌曲,怎么成了你们日本歌了?”
他觉得很可笑,明明是我们日本歌曲,怎么成了中国歌曲了?
他见到我时,笑着说,这是好事,说明中日人民有相通的感情。
《北国之春》当然是日本歌曲,我翻译过我当然可以证明它的“国籍”。但形成这种误会,却不仅是翻译者的事,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的事,而且是几十年的事。
实际上唱《北国之春》的人,中国人要比日本人多很多倍。而且,日本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唱过一阵,后来就不唱了。但中国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唱。这可能与社会情况有关系:歌子里反映的那种在城市打工者想念乡下家里人的感情,在中国还是被普遍接受的。日本人那种城乡脱节的生活早过去了。但我们还很普遍。这首歌在比日本宽广若干倍的中国大地上,一直唱了几十年,难免会被忘了它的原产地。
当然也与我把这首歌曲一开头翻译成了“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这种让人误以为是中国歌的风格有关系。原本的歌词只是“白桦、蓝天、南风”三个名词。可音乐有18个音,日语比汉语音节复杂,我们说“南风”,他们要说“米那米卡哉”,那句19个音的曲调他们唱起来正合适,我们就得一个字哼哼好几个音,唱起来别扭,情绪也不对了。怎么办呢?如果忠于原歌的字数,就得翻译成“白桦之树、蓝色的天、南面吹的风”,这才与原来的音乐吻合,但听起来更别扭了,好像那人在城里打工想家想糊涂了,有点说胡话了。
为了中国人接受,只能按中国的文化习惯“化”一“化”。既然那人把他北海道的家乡想得那么可爱,我就只能帮他美化。“白桦”就译成了“亭亭白桦”,“蓝天”就说“悠悠碧空”,“南风”当然说“微微南来风”诗意得多。其它诸如“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朝雾蒙蒙,棠棣丛丛,水车小屋静”,都是在原词上刻意美化的修辞,并非都是原话。
但也有与原意不同的地方,如第一段的后半部,原词是写日本人的习惯:年底要给亲人寄去纪念性的礼物,也许是装饰品或风情物,不是必需的衣物用品。但那时在中国农村没有这种意识,要寄只能是必需品。我只好根据上文“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的语意,按照中国人最能理解的母亲的心意,改成了“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这种农民意识的词句。结果,把歌曲的国籍给搞混了。
顺便说一句,日本人不像中国的歌词押韵,他们基本上读不出韵和辄。可中国人的诗词没有韵辄,就很难受。所以我就把这首歌曲用了“中东辄”(东韵),例如“碧空”“南风”“严冬”“怀中”“自横”“真情”“几盅”“安宁”等,都是为了让中国人觉得有“韵律美”。“御严冬”显然有“凑韵”的感觉,我后来一直想改,但改了也没人听。文化一旦被社会所接受,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根本起不了作用。我就是天天喊:那个词不好,改了吧,改了吧,也没有用。他们还是那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