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贝多芬第三乐章回旋曲谱_急求贝多芬奏鸣曲op14 no.2第三乐
发布日期:2020-12-14 11:24:00编辑:音乐人
求贝多芬G大调随想回旋曲钢琴谱(原版)
= =
已发~
以上~
跪求贝多芬奏鸣曲OP14NO2第二、三乐章完整曲式分析 !!!!超急啊!!!帮帮手
第十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劳恩男爵夫人)
G大调 Op.1 4 No.2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这是技巧较为浅易的作品之一,但它却是贝多芬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的注释,具备了贝多芬音乐的所有特色与魅力,是一首优雅可亲的奏鸣曲,尤其第一乐章最为出色。
贝多芬倾向于音乐形象的现实主义和标题性,这促使他更坚定地创造和锤炼鲜明的、相互矛盾的形象对比,以形成他前辈所未有的真挚和形象化的音调。在这首奏鸣曲中的确存在着人的各种个性的对比,表达了内心互相抵抗的因素,显现了贝多芬努力在探求奏呜曲整体的简练和富有表情的紧凑。
因为这首奏鸣曲的曲渊非常优雅而可爱,在贝多芬抒情诗意的奏鸣曲风格形成巾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所以多半被选为初学者学习的乐曲,并得到了音乐家们的好感。整首乐曲充满了许多丰富的表现方法,音乐上也充分显示出进行发展的有机性,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表达了明朗快乐世界里的意念。
辛德勒曾说过:“在Op.14的二首奏鸣曲里面有两种意见之争,也有男女的对话,尤其是第二首,这种对话显示得更为明显,两个声部的对应比OP.14 No.1更为清楚。”“这是表现了丈夫和妻子或相恋人的会话。”“在两个极为明显对立的声部上,很明确的把对话双方都表现出来了。”
贝多芬对这首奏鸣曲的动机与旋律的安排是采取了对话似的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海顿的对话特点,首次在音乐中表达两种互相对立因素的争吵言论,富有逻辑思维的想象。这个轻松、愉悦而可爱的小曲直率流露出的是纤细、柔和的感觉,具有女性般的优美性格,它以诚挚的抒情、青春的感情征服和吸引人。的确,贝多芬的动机和旋律总是具有强烈的倾诉特质,使这首奏鸣曲在所有前几首奏鸣曲中风格是最钢琴化的。
总之,这首奏鸣曲在织体上最清澈、最精致,它朴素、率直,鲜明地描绘出内心感受的画面,音乐的进行和发展也显示了完美的独立性,正如前一首奏鸣曲那样,是处在轻快、明亮、快乐的世界中。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G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63)
(1—8)主要主题 (G)
(8—25)连接
(26—47)副主题 (D)
(47—58)第一个结束主题
(58—63)第二个结束主题
2.展开部(64—124)
3.再现部(125一187)
(125—132)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32—152)连接
(153—174)副主题 (G)
(174—187)第一个结束主题
4.尾声(187—200)
第二乐章 行板(Andante) c大调 2/2拍子 变奏曲式(La prima parte senza replica)
(1—20)变奏主题
(21—42)第一变奏
(43—63)第二变奏
(64—67)连接
(68—87)第三变奏
(88—93)尾声
第三乐章 很快板的诙谐曲 [(Scherzo(Allegro assai)] G大调 3/4拍子 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
(1—22)主要主题 (G)
(23—42)第一插部 (e—G)
(43—64)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 (在原调上)
(65—72)连接
(73—138)第二插部 (c)
(139—1 60)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 (在原调上)
(161—254)尾声
第一乐章
这个乐章鲜明、率直,朴素地描绘了贝多芬内心感受的画面,它从富有逻辑思维的结构出发,用音响来表现两种对立的声音,整个乐章的旋律非常真诚,和声织体极为抒情。呈示部极为优美高雅的主要主题引发出颇具特色的气氛,那单纯的美给人很深的印象。音乐转调段出现的莺啼鸟叫般动机,以明快而抒情的感情色彩鲜明地发展着,灵活多变的节奏及音调的主导动机生动地交替、聚集和流动,表达了激动心情的形象。再现部虽然照一般规则进行,但又与前面动机直接组合起来,使惊人的音乐手法得于体现,似乎是一种寂静的幸福结局,争吵结束了,爱情与和平胜利了。在小结尾里,不绝如缕的旋律与音群充满了光辉与温暖感,气质也显得无比高贵,产生了优美的余韵。
安·鲁宾斯坦指出:这个乐章“以不凡的鲜明为特点。”罗曼·罗兰把这个第一乐章和其他奏鸣曲的某些乐章一起列为贝多芬“清新的小溪”。
演奏注释
[不完全小节]主要主题是一个平静而富有歌唱性的8小节乐句,全部建立在主调上,应该弹得朴素和明亮,音程的跳动较大,好似一阵冲动,4小节完全相同的节奏由快乐地来回移动的右手动机表现,左手采取的应答式起伏动机极其温柔,具有颇为幸福和快乐的魅力。
[l]前4小节左手的伴奏用分解三和弦陈述出来,三个音都要保持住,并在下一小节前半拍上放掉,避免使用踏板。
[5]从这里开始的高音声部是一个小提琴型的连贯旋律线,整个句子的感觉是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中断或间歇之感。贝多芬在此所标明的奏法和小提琴的弓法十分相近,左手的伴奏须清楚,分解和弦的三个音都落在弱拍上,注意第一个十六
分音符的休止,三个音中的任何一个音都不要留住,而第三个音要在休止前柔和地放掉,左右手的配合应给人无间隙的印象。
[8]同右手在第一拍上结束了前一乐句,用完全终止结束。它很快地寂静下来,过渡到温柔、情语绵绵的音乐中,整个音乐的形态很简明,它向重属音的A大调转调,开始之处所显现的黄莺似的鸣声、小鸟啼叫般的动机,在主和弦上突出了浪漫色彩的五度音,使这个温柔的片断富有惊人的大自然诗意,是朴素之美。左手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代替了断续的音型,虽然在低音区,但仍应轻巧些,连音和跳音的动机是一条纽带,牵动着其后的发展,这就是一般称为“情人的对话”的快乐曲思。
[10]E音是音调朗诵的高点,可以做出sf。
[14]这个p应是piu p为好。
[15]这个倚音应准确地和低音一起开始,弹得十分轻巧。
[19]p要突然进来,到达属调的属和弦,不要有任何(creSc·)的推进,它是请求的音调发展,旋律中的休止符要准确地做到。
[20]左右手的时值对应须十分准确、自如些。
[24]左手的和弦应严格半拍。
[25]第一个八分音符轻轻地结束了前段落,从第二个八分音符起出现了呼唤动机,呼唤出根据它加以变形的、高贵的、带有快乐表情的副主题。这里以三度和弦式优美的下降旋律为中心,三个重复的八分音符应弹得锐利些,D大调三度甜美的
音响可带有某些幽默的情绪。左手两个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八度和右手的三度一起给人一种没有中断的感觉,并带有一点卖俏、善意的调皮色彩和洋溢快乐的表情。
[29]三个低音的A音是右手三度副主题的不完全小节,应稍微突出,以求得一种微妙的对应。
[33]这里又是温和的请求,并显得更热情些,注意所标的连线每一次都是从第一个八分音符开始的。
[36]属调的完全终止。
[39]切分音D音应加以强调。
[40]右手三个D音应再次弹成副主题的不完全小节,句逗要清楚。
[47]引入三十二分音符,是呼唤动机的变奏新材料,左手的和弦应短促地放掉。
[42]在(cresc.)以前不应有任何增强式推进。
[44]sf只管左手的A音,好象是圆号的起奏。
[45]主调的完全终止。
[46]是低一个八度部分重复的补充。
[47]第一个结束主题以p开始,但应当是富有歌唱性,其材料是全新的,是个扩展乐句,陈述好象是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对话,这部分可能就是“丈夫和妻子”的亲密对话吧。高音声部的动机主题每次都是从第二个八分音符开始的,左手的模仿声部也是从第二个八分音符进入的。
[52]在高八度上重复低音声部的音,(#A—B一#F—G)应强调出来。
[54]完满的完全终止又被四六和弦所延搁。
[58]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叠入开始有持续音重复终止的第二个结束主题,p应突然,低音D音一定要清楚,并且保持到最后。
[60]这两个弱拍上的sf要弹得很突出,但不能削弱p的性质。
[62]速度不能改变,和弦的停顿应是sf,同时也微妙地包含了(rit.)的意义。
[64]展开部从主调的同名小调(g小调)开始,用主要主题和副主题的材料发展,篇幅比较长,但整个速度丝毫不能改变,它充满了生活欢乐的新爆发,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之间真正地对话了,这时的感情是严肃的、率直的、真诚的。音区好似男中音,以富有表现力的歌唱性形象与刚刚闪现的欢乐媚态光彩地形成了对比。
[67]低音声部应突出半音进行(G一#F—F),要清楚感到pp和前面p的区别。
[70]动机压缩模仿时,(cresc.)要十分明显。
[73]低音声部的单手进行要鲜明。
[74]副主题以p在bB大调上出现,所有三度进行的句逗要小心做出。
[77]突出低音声部的三个F音,又是呼唤动机的行进。
[78]这里是(dim.),但必须强调出低音声部相反的半音进行(F一#F—G一bA)。
[81]f要立刻进来,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段落应弹得鲜明,弹出心情极其快活的、但带有点争吵的特征。低音声部的旋律是主要主题素材的发展,弹起来应十分有力。
[84]左手的断奏要短促,表达了激动心情的感觉和相当强烈的情绪。
[86]左手的G音应强奏。
[94]3个小节左手第一拍的第一个音均是以sf做出,正好是三次击奏。
[97]这里是整齐的声部“呼叫声”,把它弹得清楚,低音声部三个重复八分音符bB音明显地又恢复了副主题的三个重复音。
[98]延长号大约延长1个小节,似乎一切中断了,又开始了柔和地起奏。在暴风雨过后,主要主题在bE大调上的出现应当十分清澈、明朗、宁静,但只有前5小节是个假再现部。
[103]下行的音阶型进行应弹奏得好象在每l小节上都有一种新的乐器加入进来。
[107]属音上引向再现部延续的持续音由此开始,这是个新的、昏暗、争吵的段落,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动加剧了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主旋律在低音声部应是流畅、连贯地,尤其D音要保持住,声音要丰厚,sf的音量要有幅度,相当肯定,但不要影响三十二分音符的音响。
[114](decresc.)逐渐转为PP。
[115]三连音的再次出现,多次重复主要主题主动机开始因素,先是1小节重复一次,以后加密。因此,弹奏应是整齐、颗粒、均匀地,交叉时不能有间隙。
[118]这里可以做出(cresc.)而引向后面的f。
[122]分割成每两个十六分音符为一个单位,小分句的句逗要强烈有力。
[123]小节最后十六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必须断奏,速度可稍沉着些。
[124]再现部前#c音的停顿是非常有特点的,它是停在突强的属七和弦升高半音的七音上。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132]逐步向下属方向离调(c大调),所有的p和pp在这里都应当突然进来。
[153]副主题经过适当的移调,无变化地再现。
[175]将主、副主题动机的节奏进行纯化、组合,以造成一种解决,第一个结束主题经过适当的移调,几乎是准确地再现。
[184]第二个结束主题没有再现。
[187]尾声,建立在主要主题的材料上,旋律有某些变形,但要严格保持速度到最后,其中的寂静表达了幸福的结局,简洁朴素的终结留下了优美而耐人寻味的余韵。
第二乐章
这段徐缓的行板乐章是由优雅简朴的断奏主题和三级变奏形式写成的,虽然没有转调的变化,但充满着可爱、威严、诙谐的情趣,它的对比是缓和的、尖锐的矛盾极为朴素,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里用上变奏曲的形式是头一回。乐章的音乐有些单调,但整个音乐的进行以熟练简洁的手法,具有高尚的素质,充满着童贞般的纯朴。
贝多芬力求以正确的、平稳活泼的进行曲速度,努力使主题的变奏不破坏调性,完满地陈述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虽然乐章的音调带有某些纯形式和外在的因素,似乎是掩盖了,某种情绪,但却包含了很多意义,其中蕴藏着深深的可爱性与诙谐性。
这一乐章比起第一、第三乐章更富有管弦乐性,变奏曲在织体上并不复杂,但多样的奏法和力度变化却很细致,速度是生气蓬勃的小快板,使结构也显得完整、鲜明。在第一变奏中,主旋律由左手弹出,在其上声部的旋律中不停地响出第一乐章的呼唤动机;第二变奏的旋律改在右手上声部出现,但以断奏切断。中声部里含有半音阶下降的对位旋律及低音的呼唤动机,和主要旋律形成优美的
对比;在第三变奏中,旋律以较活泼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出现,其最高音巧妙地隐藏着旋律线。当曲调在尾奏逐渐远离消失时,最后的终止和弦却以最强音爆发出来,犹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那样,显示了贝多芬的灵动和幽默。
演奏注释
[弱拍起]主题和曲趣是奇特的、节奏性强,具有异常优雅的进行曲风格,是有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属调的完全终止。应当十分注意短断奏与长音符之间的差异,和弦的陈述短促、连贯、如歌,必须以向上的柔和动作放掉这些和弦,同时也应准确地保持长和弦上的休止停顿。
[2]连线之中的(G—F—E)三个音要连贯、平稳。
[6](cresc.)和sf要十分肯定。
[8]p突然进入。
[9]第二部分很好地保持四分音符的进行。
[11](cresc.)从piu p开始。
[13]突然的p,虽然有浓厚的和弦陈述,但不必有任何的(cresc·)。
[14]f应是立刻进入。
[15]这个sf是指中音声部的bB音。
[17]这里用4小节的补充来加固调性,在所有声部的弱拍上都应做出尖利的sf。
[18]第三拍上的长和弦应当弹得沉重,有份量些。
[19]最后2小节是p,第一小节要很连贯,而第二小节要短促。
[21]第一变奏的旋律声部仍保留在同一音区内,旋律在中间声部,节奏的意义比较鲜明。
[26](cresc.)可以从piu p开始。
[29]p要显得突然。
[30]左右手上的连续要非常准确地做到,要细腻地予以表现。
[37]这段模进中的sf转到了强拍上,注意低音和右手切分和弦每两个音有一条连线。
[39](cresc.)可以从p开始。
[43]第二变奏是多声部的,旋律声部提高了八度,并且是在右手高音声部的切分和弦上,后半拍和弦最上方的音表示出主题的旋律线。跳音与休止符应充分表达,左右手都应弹得自如、柔和,要有半连音的感觉效果。在第二变奏的前lO小节中应当是p,不要有任何的(cresc.),该变奏保持在均衡的八分音符进行中。
[46]sf只是指中间声部bA音,和弦同时要准确地保持住。
[48]从这里起的三个sf不要太锐利。
[51]这群和弦应弹得更丰富、更深一一些,左手不能弹成连奏。
[57](cresc.)要十分有推动力。
[59]这里的模进要有一种清新的弹奏状态,左手和右手要短促,交叉亲密无间式地。
[60]做出强劲的f,并接上短暂的移行,它是动机和半音阶的合并出现。
[64]这四个连接小节要弹得十分清澈,注意旋律交替时而出现在高音声部,时而出现在低音声部,并逐渐过渡到第三变奏。
[68]第三变奏要明确主题是在高音声部勾画,组成主题的个别音每次都落在第三个十六分音符之上,基本的力度是p的性质,音乐之感是极其婉转华丽的。
[69]这里的三个D音中,只有第一个D音有旋律意义。
[71]第三拍的轻巧音型是作为填充的停顿。
[73]第三拍是第一个G音的旋律音。
[74]第三拍的B音是旋律音。
[75]充分做出p的音量,不必带有任何表情。
[76]从这里开始,高音声部应十分具有优雅的歌唱性。
[77]三个A音中,只有第一个A音具有旋律意义。
[80]突然的p。
[82]中间声部(bB—A)的进行应稍稍强调出来。
[84]这时的模进相同于第一变奏,触及了主题后慢慢消失,左手每两个音有一条连线,sf放在强拍上,右手的分解和弦可以逐渐增强。
[85]三个D音中,只有第一个D音具有旋律意义。
[87]这个跑句音阶应弹得十分清澈。
[88]尾声是主题性格的,十分轻巧、雅致,但要保持严格的速度,弹得纯朴。
[90]pp一定要和前面的p鲜明地区别。
[91]四个终止和弦由pp变为ff,这是个效果性的终止,最后一个和弦音要饱满,不能敲击,应弹出保持到底,象是乐队的全奏。
第三乐章
这个乐章虽然标明为诙谐曲,实际上它不是所谓三部形式的诙谐曲,而是将微妙的接缝熔接了的自由回旋曲(a—b—a—c~α一coda),即使没有奏鸣曲式的要素,但回旋曲主题却以C大调或F大调等各种调子出现,多少取入了巴洛克协奏曲风的要素,这乐章写得十分清澈,充满了轻松明朗的诙谐感。
贝多芬为什么要标以诙谐曲名称,其用意是令人很难判断的。据说,贝多芬原计划将这首奏鸣曲写成四个乐章,那么第三乐章按计划写成诙谐曲,但最初的主题却没有具备诙谐曲的必要形态,竞与作者的意图相违地写了下来,就这样把它写成了回旋曲,而这个主题也就作为回旋曲的主题来使用。
乐章的主题具有跳跃一样的轻快,曲调多少带有奔放的味道,它摆脱了第一乐章直率地流露感情的倾向,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贝多芬那出众人性的幅度。主要主题似乎是一个细小的步伐,是用充满才气、诙谐而活泼上升的音阶式动机构成,有点嘲弄式的献媚风格手法。贝多芬的确在开玩笑巾隐藏着细腻的嘲弄,回避了许多内心深刻的苦难和失望的自我矛盾,表明了自己毫无拘束的有棱角风度,对自己的幻想充满了一种执着的憧憬。第一插部是活泼的音群乐句;第二插部却变成了温暖心灵的歌曲,显得活泼、幽默,而高低音问答方式作成的尾奏,却具有滑稽的味道。
总之,乐章中繁多的“鸟”音调,有时显得枯燥,但其音乐的构思是失望、是幻想、是迷恋,在幽默中寻找抒情的、激动人心的时
刻,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表现手法上看出全曲强韧的统一力,更能察觉出贝多芬超人的、宽广的人间性。
演奏注释
[弱拍起]主要主题由充满才气与诙谐活泼的上升音阶构成,节奏上也很独特,整个音乐洋溢着兴高采烈的幽默,有点恶作剧的气氛。注意手指的技术应当十分熟练,3/8拍子是建立在由两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组成的两拍短动机上。动
机的交替改变了节拍上的意义,要非常小心,弹奏时不能把重音放在第三个音上。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满终止、完满的完全终止。
[3]在这4小节的乐句进行中,第三小节是重小节,因为在它的后面是弱终止,在这小节中,延长的低音应强调出来。
[7]sf突出了第三小节。
[9]十分轻巧地开始了中间部分,其具有主题性格,以三连音构成,是属七和弦的发挥,这个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在整个乐章中是起重要作用的。
[11]双手可以分弹。
[12]这一音阶式的走句应均匀,(cresc.)要很明显,重复击奏的C音在其顶点似乎使人想起第一乐章副主题的弱起小节。
[l4]低音声部的音阶应当作为模仿来弹奏。
[16]第一拍和弦强奏时,最重要是低音c音,延长号大约等于l小节。
[17]第三部分将开始的乐段紧缩成6小节的乐句。
[23]立刻进入e小调的第一插部,复合乐段。这个延长的f重和弦是一种乐队全奏的效果,而在强有力的和声上附加入以p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答句,一共是反复四次,对比是强烈的。
[24]注意左手的八分音符是断奏。
[39]这里是4小节的连接段落,短和弦和l小节的休止在节奏上要十分准确,千万不能改变速度。
[40]主要主题第一次在主调上出现。
[65]过渡的8小节吸取了主要主题中间部分的素材,后来又转到了c大调上。
[66]这个sf应弹得十分有力。
[68]压缩的模仿每隔两拍进行一次,应当弹得快速。
[71]F音的节奏必须极为准确。
贝多芬第十奏鸣曲第三乐章Opus14 No2钢琴谱
这个吗?
急!! 跪求 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4 No2的钢琴谱!
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求贝多芬奏鸣曲集op14 no1/no2 第一、二、三乐章整个 曲谱
先把这个下载了,再扩展我再给你传另一个,一次只允许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