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古筝三秦欢歌曲谱_古筝各派详细介绍

发布日期:2020-11-08 06:18:00编辑:音乐人

古筝的有哪些筝派及各筝派曲子的特点?

古筝的出现,远在秦朝时代,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为因素的变迁,古筝这种乐器也不断的改变,而其乐曲也随潮流不停地变化。演奏方法亦因时代,因地方而不同,加以筝乐的外传。其风格更是变化万千。不过。因史书的缺乏记载,我们不易获知数百年前的古筝音乐型态,而自政府迁台后,由于筝演奏家的集中,学习机会容易,以致各种流派有逐渐融和或交流之趋势。本章就这阶段的流派加以描述。
琴家论琴艺品格。“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则其琴古淡而近于拙,疏脱不拘,不随时好,此山林派也。江湖游客,以音动人,则其琴歼靡而合于俗,以致粥奇谬古。转以自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学士,通志弦歌,同律严而取音正,则其琴和平肆好,得风雅之遗意,虽一室鼓歌,可以备廊庙之用,此儒派也。”(文见黄宗识古筝弹奏法陈蕾士序)陈蕾士先生谓以地方分。有河南。山东、杭州、广州、潮州。辽宁等不同流派;而采用琴瑟指法改编琴曲者称为雅乐派,其注重音高之准确,节奏之均匀,文雅雍容,丝丝入扣;有谓江湖旅者,奏风雨声,波涛声,不究乐理,重其表面;有谓激烈派者,节奏急,速气势激烈。
梁在平先生认为,故都传统雅韵,中州古调及潮州筝曲。是历史上三大筝学的发祥地。学人推崇他为北派之倡导人。陈蕾士先生为南派倡导人,这是依出生地而分的。越南筝,韩国筝、日本筝都是中国传去的,由于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已经逐渐改变原有之风格,我们将逐一介绍。
一、山东筝曲
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荷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尤为兴盛。筝的演奏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结合在一起,弹筝的人亦会唱琴书。
山东筝具有古朴典雅。风格别致的古曲。这些乐曲历史十分久远,可能最晚在宋朝就形成了独特的一支。目前所知最早的山东筝传人,为清末文人黎邦荣。郓城县人,教书为生,擅长于筝、扬琴等多种乐器及琴书演唱。继他之后,尚出现过张为泰、张念胜、黎连俊、黄怀德筹出色之演奏家。现存老一辈之演奏家各具不同的个性与艺术风格。例如赵玉斋的演奏技巧全面而精湛,既有刚健粗矿的气派,又有清新优美的情趣,善于吸收其它筝派的长处与新的民间音乐内涵,在他的演奏中表现了山东筝的继承与发展;高自成的演奏清新纤秀,富于韵味,保持了山东筝的传统面貌;韩庭贵的演奏则是热情奔放,充满了激情。
二、河南筝曲
河南筝的风格正如当地人的性格与语言,明朗有趣。高亢粗矿,曲目多来自民间的说唱音乐与戏曲。根据历史记载,早在明朝,一种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称为“河南曲子”已经产生了它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清朝中叶以后。这种说唱形式仅在南阳一带还保持着兴盛,乃称为“大调曲子”(或南阳鼓子);河南曲子的另一部份,即较短小的曲牌亦不断的流传,在表演时,产生了角色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清唱形式,乃形成了舞台表演艺术,称之为“小调曲子”(高台曲)。也就是今天"河南曲剧"的前身。
上面所谈的大调曲子又分为“板头曲”与“牌子曲”,牌子曲是带有唱词的曲牌,分为牌子和杂调;板头曲是用乐器演奏的乐曲。早期的板头曲旋律简单,一般都依附在说唱,于开唱之前演奏。它既有前奏曲或开场由约含意,又可作为活动手指及调整琴弦的功用。在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吸收了民间的各种音乐素材,以及演奏者的不断加工,板头曲乃脱离了对大调曲子的依附关系,而形成了艺术质量提高的纯粹器乐独奏(合奏)曲了。
板头由约共有四五十首。其内容可分为写情与写景。写情的包括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泣颜回》等等,速度较为缓慢,多属感伤情绪;写景的则是以明朗的曲调,轻快的节奏描写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与河山的壮丽。板头曲在演奏形式上很灵活,多数的曲子可合奏可独奏。合奏时所用的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扬琴勺月琴、二胡勺四胡、洞萧、板、八角鼓等,以三弦。筝"琵琶为主要,其曲式结构十分严谨而工整。大多数的乐曲。其乐句与乐段割分清楚,且富对称性与规则性。正如同许多传统的民间器乐曲一样,板头曲也采用六十八板。全部乐曲在速度上可分慢、中、快三类。慢板和中板,共六十八小节,每一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快板则每拍为一“板”。因使用2/4拍记谱,故只有三十四小节。河南筝家曹东扶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仅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大调曲牌与板头曲目,并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在大调曲演唱上,为了使之在唱腔、过门等方面达到统一与规范化,乃进行了加工与修改,并吸收其它曲种的唱腔与音乐,使之更为丰富而多彩;在板头曲方面,继承了原始的音乐素材,加以大量的修订与丰富。而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其演奏除带有浓有的地方特色与丰富的技巧外,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对乐曲的深刻、细腻以及鲜明的情绪变化的处理,使得其演奏更备了较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传统的左手技巧,注意到以弦的余音来充份发挥左手揉、按、滑、颤的技巧,使乐曲的韵味无穷。在筝双手弹奏的新技巧出现后,河南筝也融入了此一特色,而成为富有地方色彩的现代创作曲。
三、潮州筝曲
筝在潮汕地区颇为流行。也有其独特演奏风格。清新、细腻著称的潮州细乐,就是以三弦、琵琶、攀三件弹拨乐器合奏,显其特色,与弦诗乐、笛套乐、汉乐、庙堂乐等并列而自成一格。
唐代大曲和朱元套曲遗风的潮州十大套曲和连套曲。是筝通常演奏的曲目,十大套是潮州音乐十大名曲。《锦上添花》。《月儿高》。《昭君怨》。《寒鸦戏水》等都属大套曲。大套曲有一定的规格。每曲六十八板。由头板。拷拍下三板三部份组成。头板是主曲部份,属慢板,相当于4/4拍子节奏;拷拍下三板是由原曲和节拍压缩而成的快板,同样六十八板,1/4拍子节奏。演奏时先奏主曲后接拷拍、三板。拷拍、三板又可根据情绪的需要作反复,从慢到快,疏密楣间,逐渐形成高潮。套曲用同一种调的不同乐曲连奏,如轻六调的《平沙落雁》,通常又习惯与轻六调的《穿山龙》连套;重六调的《月儿高》原属大套曲,筝曲又常接重六调的《北雁思归》连套演奏。
潮州音乐之音律虽大抵承袭古代七音余绪。但其中亦多改革及特殊。最初潮州音乐盛行着一种“二四谱”,其音阶之排列为:初、二、三、四、五、六、七。后经多次改革。遂将“初”除去,而在末尾加上“八”。即成为潮州音乐之特殊音阶名:二、三、四、五、六、七、八。后因工尺谱之兴起及广传。潮州音乐特有之“二四谱”遂渐告衰微。直至目前潮州音乐原用之“二四阶名”仅留存于潮州乐曲之曲首,如:轻六(即轻三六调)、重六(即重三六调)、活五(即活三五调),用以表明曲子之调性。
四、客家筝曲
客家音乐又称中州古调、汉调、广东汉乐、儒家乐,外江弦,主要流传于广东客语地区梅县、北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及东南亚华侨地区。汉调源于我国古代中原一带的音乐,南宋时期,中国河南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掳掠,南下迁居粤东及闽西,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带来的音乐“中州古调”被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交流渗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汉调”。
传统汉调包括有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八音音乐和丝弦音乐五大系统。牌子繁多,曲调丰富,可谓万紫千红、汹丽多彩。这种带到广东的中原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结合,经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有下列几种:
1.和弦索、锣鼓吹:和弦索指用头弦领奏,由月琴、琵琶。秦零勺椰胡、角胡勺三弦。笛子等合奏的丝竹乐形成;锣鼓吹是由琐呐主奏,加上苏锣、小锣、钦、碗锣、乳锣、梆于、摇板等打击乐器的吹打乐形式。头弦和苏锣是汉乐中最有特色的乐器。打击乐器一般都有严格的音高标准。
2.清乐:只有筝、琵琶、椰胡三件乐器,俗称“三件头”。
3.中军班:是属于民间的音乐班,旧时作为仪杖性乐队,在婚、丧、喜、庆等场合吹奏。演奏形式又分两类,一是吹奏古曲《大乐》和民间小调,曲牌有《送歌》、《嫁好郎》等等;二是琐呐咋奏广东汉剧的唱腔。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info.guqu.net/guzhengzhishi/29353_4.html

古筝分多少个派别? 北派是哪里的?将详细的写下吧~

一、“真秦之声”的陕西筝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采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筝的最早奏法。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筝家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筝的记载,给陕西筝人以启示,又有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二、“中州古调” (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划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种指法运用极富表现力,集叙事、状物、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是为河南筝的又一特色。
  河南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
  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 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河南筝的谱集,卫辉府王黄石于民国九年(公元192O年)刊有《中州鼓调》石印本,工尺谱,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叠落》等。20世纪20年代,魏子猷编有《中州古调》为工尺谱手稿,虽未经刊印,但传抄颇广,收谱有《天下大同》、《关睢》等十数首。王省吾于1958年出版《古筝独奏曲集》(刘家贵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东扶传谱曾经人整理为《筝曲选集》,1981年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曹东扶筝曲集》(曹永安、李汴编)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编、创作曲。曹正于1986年出版《中州古调筝曲选集》(《中国音乐》增刊)简谱、正谱对照本,收入牌子曲、板头曲共二十首。
三、“齐鲁大板”的山东筝
  山东筝: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无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故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荷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四、“韩江丝竹”的潮州筝
  潮洲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特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潮洲筝的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该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五、“汉皋古韵”的客家筝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 612 3 5612 3 5 6 i235)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目繁多,有“大调”、“串调”之分。大调严格为六十八板,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其余为串调。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传统的手抄工尺谱及印行本,大多记旋律骨干音的“调骨”,奏时由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而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
  目前国内流传的客家筝谱,多为何育斋创作,由罗九香先生演奏并加以记录、整理而成。
六、“武林逸韵”的杭州筝(即浙江筝)
  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传统的浙江筝只有十五弦,身长1.1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5 6123 5 612 3 56123;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现在则有所改变,筝的共鸣箱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为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质地由丝弦改为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的系列筝弦。弹奏时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为胶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我们可以明显地从《将军令》和《月儿高》这两首浙江筝曲中看到,前者以“摇指”模拟了号角声声的长啸;后者则以“摇指”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歌声。
  浙江筝曲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筝用得突出,明显的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并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曲和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在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比较多地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等,“凡十三套,无一不能”。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像双手抓筝的技巧,在1814年荣斋所编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记录了双手抓筝的手法,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辈蒋荫桩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这一手法。
  浙江筝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杭滩”为源,故曲目的板数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思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在演奏风格上,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而最早流传于浙江一带,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亦有称《高山流水》的。
七、闽南地区的福建筝   
  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公元四、五世纪),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后的闽西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而传播到闽西南一带。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带兵入闽,后称闽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另外,北方艺人,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这就极大地促进了闽文化(包括音乐)的发展。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东山县称为“和乐”,闽西各地多称为“汉乐串”。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
  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诏安、云霄、漳浦、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诏安城内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馆社,其影响最大的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乐馆以乐会友,夜临乐声四起,热闹非常。张永固先生自操古筝,还配有弦、竹弦、洞箫、小三弦、双清等乐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们不奏潮乐,只崇古乐,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云霄县和漳浦县“会乐”活动也非常领繁。民国年间至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和活动,但古筝在乡社的“合乐”中已不多见了。唯城内的“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有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古朴淡雅,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
  福建“古乐合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闽筝史,“古乐合奏”以古筝为主奏的演奏形式,相似于河南板头的“中州古乐”和“弦索雅乐”,可以说,闽南筝和河南筝、山东筝、客家筝、潮州筝,武林筝是同源分流,都可能是出始于古老的秦筝。
八、内蒙草原“雅托葛”yatoke(蒙语)——蒙古筝
  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区别于汉族古筝。
  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因其年代久远,所以在当地牧民中影响很大。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雅托葛用的松特作,通长 139cm,厚7cm,宽28cm,梁内弦长96cm,弦为丝质。琴身以红、黄、蓝、绿、白色绘制成具有蒙古族风格特点的图案。弦码的高度为5cm,形状古老。雅托葛有它自己独特的定弦法,虽然也是五声音阶定弦范畴(fa、si两个音在mi、la上按出),但是码子是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而成。雅托葛有四种调,①查干调——(D调),2、哈格斯调——(G调),③黑勒调——(c调),④递格力木调——(F调)。这是雅托葛的演奏家们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演奏理论,是蒙古筝所固有的调名,其转调规律则跟汉族筝完全相同。
  雅托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来演奏单声部乐曲。锡盟艺人则用大、食指八度、四度、五度应弦技巧之外,还用大指上下扫和弦;伊盟艺人则用大指和食指同时向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以达到加强力度、变换情绪、突出风格等效果。至于左手的指法大致和汉族筝的指法相同:主要是以按、揉、滑、颤弦为主,很显然,雅托葛的演奏法更为古老些。
  雅托葛历来用于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因此,它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有许多是从蒙古民歌的演唱中吸收进来的,当然也吸收了一些其它蒙族乐器(如:马头琴、四胡、三弦)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地区特点。
  锡盟一带的民歌特点是高昂、开阔、奔放。锡盟的弹筝艺人们除演奏一些当地的民歌之外,还演奏一些“阿斯尔”、“八音”之类的民间乐曲。据说,“阿斯尔”乐曲的形式最初(清朝初期)还是个民歌的前奏(间奏)曲,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套独奏乐曲(也叫宴乐)。
  伊盟一带的民歌非常丰富,故有“鄂尔多斯歌海”美称。这个地区的民歌情绪欢快、节奏明朗、旋律音程的跳跃性大,载歌载舞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伊盟弹筝艺人主要以演奏伊盟民歌为主,但还演奏一些伊盟民歌联奏曲,在联奏徵调式民歌曲子之间有一支固定的前奏(间奏)曲,这便成为伊盟民间音乐的特点。
九、伽倻琴(朝鲜筝)
伽倻琴,朝鲜族拨弦乐器,形似筝,相传公元6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
伽倻琴流行于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的朝鲜族居住区,相传系公元6世纪朝鲜伽倻国嘉悉王仿中国筝所制。其形似筝,有12、13或15根丝弦,弦下设柱,可移动调音,五声音阶定弦。原有雅乐伽倻琴和俗乐伽倻琴之分,前者比后者宽、长。演奏时,琴身较大者置于桌上;琴身较小者,左端置于琴架,右端置于奏者右腿。演奏方法与筝相近。
伽倻琴常用于女声弹唱和独奏。中国朝鲜族的伽倻琴,于19世纪末由朝鲜传入。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改革伽倻琴,扩大音箱,增加弦数,并按七声音阶定弦。

古筝分为哪五个筝派?

中国的古筝流派,约有九种,它们是:蒙古筝派、朝鲜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渐江筝派、河南筝派、秦筝派、闽筝派、潮州筝派。有五个筝派是历史悠长比较主要的,它们是: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

谁能详细概述一下古筝各流派的特点,尤其是客家筝

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山东古筝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
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 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
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古筝有几个派系?

九大流派:一、“真秦之声”的陕西筝 二、“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三、“齐鲁大板”的山东筝 四、“韩江丝竹”的潮州筝 五、“汉皋古韵”的客家筝六、“武林逸韵”的杭州筝(即浙江筝) 七、闽南地区的福建筝 八、内蒙草原“雅托葛”yatoke(蒙语)——蒙古筝 九、伽倻琴(朝鲜筝)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