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古典诗词吟唱曲谱下载_古诗词的吟唱及文学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0-11-06 19:28:00编辑:音乐人

现代歌曲的歌词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1.以原诗词谱上曲:《床前明月光》;《明月几时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
2.借鉴古诗词中的一些名句融入现代歌词中:《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寂寞沙洲冷》;等等。
3.已古诗词为蓝本进行改动:《相见难》等等。

为什么吟诵?因为这是中华古典诗词

最好的理由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 汪秀梅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小学古典诗文教学的研究。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古典诗文。而喜欢的理由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小的时候我常和姑婆在一起,姑婆慈祥可亲,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她在我的心中却是知识渊博。因为她会讲历史故事,会唱《木兰辞》、《孔雀东南飞》、《满江红》、《长恨歌》……我似懂非懂,却常常因她那凄婉悲切的唱诵而感伤得泪流满面。现在想来,那大概是我最早接触的吟诵。而正是这种朴素的甚至带有乡村土气的唱诵,为我播下了爱好古典文学的种子。后来,读了中学,老师给我们讲古诗文,一字一词地解释,我虽然学得很认真,背诵也是班上最快的一个,但我总觉得老师的讲解缺少了什么。
多年后,我做了小学语文老师,我总希望能引领学生走进古代经典诗词的殿堂,激发他们对这种根基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教学中,我自然不愿采用枯燥的逐字讲解,可是文学鉴赏对于没有生活体验和诗词素养的小学生来说,无异于枯燥的讲解。朗读虽然备受重视,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当朗读遭遇古诗文时,那些重音、语气、节奏、停连等技巧立刻变得苍白无力,很难将古诗文特有的意境、内涵和韵律美传达出来。我也尝试过通过音乐、画面的辅助或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中去,但这终究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导向。这些年来,学习我们自己的传统经典,竟成了许多中小学教师翻来覆去研究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可是,我依然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迷茫、缓慢地蜗行摸索。
直到有一天,中央民族大学的徐建顺教授来为我们进行诗文吟诵的培训。刚开始的几节课,我同大家一样,总觉得吟诵有点怪怪的,但越听越亲切、越听越舒服,直至每一首经典诗文的吟诵都宛若天籁之声,让我心神往之,难以割舍。我终于明白,童年时姑婆的唱诵正是我执著于古典诗词的种子,而后,再也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督促,我总能自觉地记诵。种子的力量就在于此。我为何不能将这样的种子播撒给我的学生?
“老师,你读的有的字长音,有的字短音。”
“老师,你读得有点像唱戏,真好听。”
怎样吟诵?我力争用最简短的语言,教孩子最易掌握的方法。开始练读了,“洛阳”一词,“洛”字发声即收,“阳”则拖长音:一节拍,两节拍,三节拍,有的竟无限延长去,尾音变化多端,引得孩子们捧腹大笑,连说好玩!“长、短”有了分寸,我再说“依字行腔”,如“阳”第二声字,升而长。如果每个平声字都拖长音,那就会读得很辛苦,所以我们吟诵时以每行的二、四、六的字为严格遵守平长仄短的规定,如果尾音字是平声也要拖长音,其余各字则可模糊。“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我以手势表现为:洛阳~~~∕城里ˇ∕见ˋ∕秋~~~风~。学生跟着我的吟诵,看着我的手势,一遍一又一遍,一时间,课堂上摇头晃脑,半唱半诵,妙趣横生。
当声音安静下来后,我又告诉学生任何一种能传达情感的有声语言,读、诵、吟、唱,都需要有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为此,要去静心品读文字……于是吟唱和对诗词的感受融为了一体!在吟唱中学生告诉我听到了秋风的萧瑟;看到了站在繁华都城中的张籍,不见繁华,只见秋风的孤寂以及行人匆忙离去之前又打开信封的神态、举止……在吟诵中孩子们触摸到了那颗思乡的心,而他们的内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下课了,几个学生依然兴致未尽,将教材内的几首古诗标出平仄,长短错落的吟诵着。一个学生抬起头来对我说:“老师,古诗真了不起!原来还可以这样唱。” “喜欢吗?”我问。“喜欢!”几个孩子一起回答。
这是教学吟诵最简单的理由,也是最好的理由!(本文摘自<人民教育2009 年第 23 期)

今天如何吟唱古典诗词

一、用普通话吟唱。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仅汉语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语言。用这些方言吟唱、吟诵诗词,平仄分明,节奏抑扬,很有韵味。但这对于普及中华文化是不利的。而且古诗词中的语词有属于其特定时代的发音,现代汉语的语音与古汉语的语音已有很大区别,不可能在现代完全复原古汉语的发音。所以,在推行普通话的今天,无论吟诵还是吟唱,都要倡导以普通话的方式推广。
二、体悟诗词意境。古诗词言简义丰,吟唱诗词,首先要了解其作者和创作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理解诗词里的情感。体会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我们就能确定吟唱的感情基调。确定了感情的基调,我们还要咬文嚼字,从古代汉语出发,了解每一个字背后的深厚情感内涵。只有在情感上贴近诗词,才能在吟唱时完美呈现。
三、语调抑扬起伏。从古至今,吟唱、吟诵诗词都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特别是咬字归韵一直被大家所强调。还要特别注意传统诗词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扬交替的规律,平声长,仄声短。汉语中一些词的古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是不一样的,对诗词平仄的判断还是应该根据古音来判断。这就需要我们多积累古代“小学”的知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只有字正腔圆、声音张弛有度、节奏韵律抑扬起伏的吟唱,才能体现出古典诗词的韵味。

古诗词写作与吟唱论文该怎样写?拜托了各位 谢谢

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View.aspx?cBlogLog=1001888977 这里有一篇很棒的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联想 关于联想和想象,《文心雕龙》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这固然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对古诗鉴赏来说,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易卜生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对古诗词作到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和欣赏,我们读者在进行鉴赏时,往往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再创造、再接受。但在实际的鉴赏中,联想又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应当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细分之,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背景联想诗歌鉴赏要知人论事,知人论事才能顾及全篇。诗歌作为诗人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揉进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个人的不幸、身世的沧桑、命运的坎坷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如果不了解李煜由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就不会理解他那种“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哀巨痛,李清照若没有晚年丧夫失家、生活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又怎会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深婉哀痛的句子?联想写作背景,关键是要能够设置一种可以进行想象的具体情境,使自己身处其中,能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到细致入微,透彻深刻。所以飘逸豪放的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才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与喜悦。百年多病、愁苦穷困的杜甫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与深沉。2.细节联想中国古典诗词多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古人用“滋味”说诗,强调诗歌要“吟诵涵泳”,就是针对诗歌精致细微这一特点而言的,在看似寻常的细节内容上下功夫正是优秀作家的不寻常之处,所谓“琐屑中有无限烟波”。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大都在诗中的细节上设置题目,这些地方看似平常,其实大有文章。而要对细节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就必须借助于联想,细细品味得之。如,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宫女的孤苦生活,通篇没有一句抒情的话语,只有景物和动作的细微描写,但仔细一想:银烛秋光,显示出几分暗淡和幽冷,小扇暗示出被遗弃的命运,“扑流萤”写出宫女的无聊和孤独,“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牵牛织女的故事一定又使她想起自己的凄苦身世,这样一想,诗中的人和事都有了具体的典型环境,原本平淡的细节有了隽永的意味,宫女内心的复杂感情也凸显出来,令人叹惋再三。再如高考题中对“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细节的理解,也需要进行细致合理的联想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重视细节并不能拘泥于细节,一味寻求所谓的“生活的真实”,那样无疑会扼杀诗意,摧残情趣。3.空白联想一位外国文学评论家说过:“诗人的思绪则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是一种跳跃性。”正是由于诗人在创作时的这种思维和感情的跳跃性,使诗歌的语言和叙述出现的突然中断而产生巨大的空白。这些空白当然不是真空,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灵中蕴涵无限境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可见诗词中出现的空白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对于这些空白正需要我们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填充,才能充分的挖掘出诗作的光彩,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如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里的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初看来,这两个无什么关联的形象很难放在一起,细一联想才知道远征的丈夫早已命丧战场,可怜的妻子还在家中做着团聚的美梦呢!由“河边骨”到“梦里人”这两个画面的突兀翻转确实震人心魄,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说:“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只有进行深入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空灵”空间,才能更好的挖掘体味出诗词充实的一面,这才是进行诗词鉴赏的妙境。4.对比联想对比手法是诗词写作中的常用手法,只有在联想的基础上加以对比才能充分挖掘出对比的表现力。有的诗歌通篇都用对比,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几乎句句用对比,把妻子思念、关心远在边关的丈夫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性,揭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采用对比,比直接叙写更有表现力,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感染力。再如李白的《越中揽古》,作者打破绝句的常规写法,前三句极力铺叙勾践灭吴之后的荣耀与欢庆:战士衣锦还乡,春殿歌舞不断,后一句陡然直下,“只今唯有鹧鸪飞”,物是人非,霸业成空,突入而来的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令人长嗟不已,这是联想带给我们的魅力。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
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
(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
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韵律美”表达的方式比较自由,没有硬性的规定。韵律对诗歌与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使诗歌和音乐更加悠扬动听,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以此来加强诗歌的“韵律之美感”。
(二)诗歌中的音乐“感受”
在我国历代艺术的表现中,诗歌与音乐往往结合在一起共同宣扬。在诗歌里,乐的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从而形成了诗歌对音乐的感受。优秀的诗歌,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力量和精神所在,体现出音乐的感觉和诗歌的节奏。诗歌应该体现出一种张力,并融合内在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诗歌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音乐的存在,诗人们喜欢用音乐如歌声,演奏曲,去抒发情感,用这种无形的有规律的音流,把人们的视觉转移到听觉历史上去,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
  (三)诗歌的音乐“美”特性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对音乐美的表达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诗”是诗歌对事物和存在个体自身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诗歌不但有义,还有音。诗歌的节奏和抑扬变化是音乐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听觉艺术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切有成就的诗人都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特性。有音乐学者,坚持诗歌是音乐美的固有的特性,关键在于确认和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为前提。诗歌在结构上复沓、整齐、对称等,因而也产生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这种结构的特点及规律也就形成了一种“大节奏”,如果将整首诗歌想象为一句,那么这种大节奏即相当于诗句内部的节拍,缺乏这种大节奏,诗歌整体的音乐美感就要逊色多了。正因如此,我国古典诗歌才在结构形式上严苛始终,操守不改。
三、诗歌与音乐意义分析
诗歌与音乐,必然是促进了诗的音乐性。而好诗的诞生又激发了音乐的丰富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助于探究历代诗歌以及音乐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共融性。一首优秀的音乐艺术歌曲,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音乐上的享受过程,更是心灵上的感情表达,很好地将我国历代诗歌的精髓,充分展示在音乐曲之中,以求诗歌词和音乐完美的结合,从而创作出特色鲜明、情景交融、清新典雅的艺术佳作。
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是一种独立而又从属的神秘关系,音乐必须表现诗歌的意念,就像我们拿颜色表现画的意念一样。我觉得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是整个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现代的音乐在词的表达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诗歌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音乐艺术,这在整个主题表达上无疑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在情怀上还是感情上表达,古典诗歌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音乐艺术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在历代诗歌与音乐在传承中,无论在历史进程还是文本演变中,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彰显的关系。认清两者的关联性与意义,将推动诗与乐文化的纵深化发展。
总之,在我国历代音乐与诗歌的艺术道路,它们经历了数千年悠久历史。在古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且具有韵律美。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诗歌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诗歌这个词语里面本身包含了“音乐”所在。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二者之间始终相辅相成,互相交融。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