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南吕四块玉曲谱_(南吕)四块玉 别情 的赏析

发布日期:2020-11-01 23:18:00编辑:音乐人

《四块玉 别情》理解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①。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关汉卿 元曲
  元曲三百首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
大意: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舍难分,对你的满腔思念的情意在心中萦绕。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与你相见,好让我不在相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柳树下的栏干目送你远行。片片像雪一样洁白的柳絮,落在我向你挥别的衣袖上。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运得的道路,心上的人他真的走远了
[赏析]
  此曲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南吕]四块玉 叹世三首这受诗的赏析阿

〔写作背景〕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世,用违其志,而豪情未减,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随着二十年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不能不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不过这时还有牢骚,还有不满。及至由壮而衰,由衰而老,壮志消磨殆尽,慢慢的连这点牢骚也没有了,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因而高唱起“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的调子,力图从宁静恬退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叹世》三首就反映了这种情绪。
〔注解〕
跃马常食肉:指高官厚禄,富贵得志。
一具:一头。
刚求:硬去追求。刚,此指刚硬意、偏意。
过遣:消遣、过活。
生受:辛苦、为难。
寒食:节令名,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俗此日禁止生火。
〔译文〕带着野花,拿着村酒,烦恼怎么能来到心头?谁能够骑大马,常吃肉?种两顷田,养一头牛,能吃饱也就满足了。
辅佐国王安邦治国的心,能上天揽云的手,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辛苦地云追求。有几叶绵,一片绸,能够保暖就够了。
带着月光行,披着星星走,独自住旅店,过寒食日,离开家乡又到了凄凉的秋天。妻儿胖了我却瘦了。睡觉时在忧愁,出行时刀在忧愁,直到死了才算到头了。
赏析:这三支叹世曲,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第一首,以野花村酒的乡居生活为满足,能求一饱即罢休。第二首,反对强求功名、硬要去干“佐国”、“拿云”的事,能得一暖即罢休。第三首,嘲弄披星戴月,日夜忧愁,为功名利禄奔波的不值得。集中到一点便是:“看破红尘,以期闲适”。

谁有《四块玉 别情》的古诗鉴赏题目,最好有难的有简单的,并附加答案,谢谢

292363268,加我扣扣告诉你

关汉卿的一首曲叫做四块玉别情,那他的题目是什么

  1、《四块玉·别情》别名《【南吕】四块玉·别情》,出自《全元散曲》,为南吕宫调,曲牌为四块玉。
  2、《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3、原文:
  【南吕】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4、译文: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5、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用代言体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情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注: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巫山庙 ,翻了很多本书,都只有四块玉的其他作品赏析,请问该词的写作背景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其生年不可考,卒年一般认为在公元1321年至1324年间。早年生活在大都,成宗元贞年间曾参加“元贞书会”,后到南方,任江浙省务提举,中年以后,归隐林泉。他在散曲[南吕·四块玉]《恬退》中写道:
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亩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归隐后的马致远,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有时还表现出对“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的留恋和追怀;但其主要倾向无疑是日趋消极。这种消极,既包涵了对现实生活的幻灭感,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否定。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杂剧以文采见长,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贾仲名为马致远写的吊曲《凌波仙》说: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马致远与同时代的杂剧作家交往密切,他与王伯成是“忘年交”,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曾共同进行杂剧创作,同是“元贞书会”的成员。
马致远一生创作了15种杂剧,今存7种:《汉宫秋》、《岳阳楼》、《陈抟高卧》、《青衫泪》、《荐福碑》、《任风子》、《黄粱梦》。《误入桃园》残存佚文,其余皆不存。《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臧晋叔《元曲选》列于卷首。
马致远还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东篱乐府》收小令104首,套曲17套,附录残缺套曲5套。
在这些作品中,《汉宫秋》、《岳阳楼》为早年之作;《荐福碑》的写作年代也可能较早;《青衫泪》可能是失意时所作;其它大多为归隐后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荐福碑》、《青衫泪》二剧,主要是写文人官场沉浮的故事,从作者生活的时代来说,“得官”、“复职”,只能是当时文人的一种向往,而现实生活本身,是难以实现的。《岳阳楼》、《任风子》、《黄粱梦》,主要写神仙度脱故事;《陈抟高卧》是写隐居乐道,甘老山林的情趣。这两类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失意后,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作品充斥仙道说教,情节平淡无奇,又消极怪诞。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作品还是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不和统治者合作的态度。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其本事在《汉书》、《后汉书》中均有记载。《汉书·元帝纪》载:“竟宁元年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多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后汉书·南匈奴传》又增加了“昭君入宫数载,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记载。汉以后,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文人笔记、诗赋亦多提及,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说: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接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这些情节,显然有民间传说的成分,明显表示了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皇帝昏庸的讽刺。
马致远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元代社会现实基础上,吸取史料与传说,创作了《汉宫秋》,但在剧情处理上,则有极大的创新:首先,正史所记,是在匈奴与汉朝关系较为和好的情况下发生此事的,而剧中则为匈奴强迫汉朝答应许以公主,否则率众南侵,因此,昭君和亲带有明显的被迫性;其次,正史上并无毛延寿涉及此事的记载,而剧中毛氏成为“中大夫”,是“叛国投敌”,贪赃枉法的典型;还有,正史记昭君到匈奴后,生儿育女又“从胡俗”,成为两代单于的阏氏,而剧中昭君并未到胡地,行至黑水,即投水而死。这些创新之笔,充分表现了《汉宫秋》反抗民族压迫,歌颂民族气节,批判帝王昏庸,揭露佞臣罪行的主题。这显然是反映了民族情绪的。至于剧中对汉元帝寄寓了极大的同情(集中在第三、四折),虽然意在揭露嘲讽臣子的无能,但毕竟反映出作为封建社会剧作家马致远的思想局限性。
《汉宫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写景写情的语言造诣。王国维曾举出该剧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曲词,指出“以上数曲,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