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十音八乐集贤宾曲谱_莆田十音八乐

发布日期:2020-10-30 16:38:00编辑:音乐人

求有关莆田十音八乐的资料

十音八乐,是莆田业余的群众性(如:农民、小手工业者、 小店员等)的音乐组织。什么叫十音、八乐?《词典》载:“ 十番乐,一种民间音乐,乐队由十种乐器组成(包括管乐器、 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统称‘十番锣鼓’,简称十番。” 可知莆田的十音队,俗叫“打十番”,其师傅叫“十番先生”, 是有所本的;也叫“十音”。“八乐”,在《词典》 里尚未找到这个词语的释义。如是,则“八乐” 或许是莆田特有的民间音乐组织! 十音八乐,民国时期在莆田境内流行极为广泛。如春节、迎神赛会、 社宫菩萨生日以及群众办喜庆热闹之事时, 都可听到具有乡土风情的管弦丝竹合奏的乐音。民国间, 黄石镇谷城宫一年一度的迎神赛会时,最多时的十音、 八乐队有170多队参加了赛会,盛况空前。 十音,是民间乐器演奏的一种形式。它的组织是每十个人组成一队。 有武十音和文十音两派之分。 武十音 莆田的十番队一般是武十音。在涵江,多数村都有一队,塘头、 铁灶、码头、哆头等村有二队以上的。每队十个人的分工是: 一人敲云锣,两人吹横笛,五个拉胡(胡分碗胡、四胡、尺胡、 贡胡四种),一人弹八角琴,一人弹三弦。过去的云锣, 一架中置七面小锣,敲时能发出七个音色。以后因技术失传, 只敲一面小锣,发出一个音色了。演奏曲调,常用莆仙戏的曲牌有: 《北台桩》、《鹧鸪天》、《荔枝楼》、《风和子》、《上小楼》 等,据说有一百多题。武十音音响洪大,音色尖锐。 后来,武十音分为南、北洋两派。南洋派以惠洋、东埭两村为代表, 初以善弹著称,厥后以吹横笛名噪全县。北洋派以吴刀、 七步两村为代表,以拉弦乐器为出色。 文十音 是涵江仅有的古老的民间音乐组织形式,流行地区只在塘头、 哆头和岩山寻等村。其队员大都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所用的乐器, 保存古老乐器的特色。有:丹皮、檀板、云锣、奚琴、四胡、尺胡、 三弦、八角琴、九弦琴、苏笛等十种。其旋律缓慢、古雅, 词少拖腔多,音响低而静,故称“文十音”。所演奏的莆仙戏曲牌, 有“驻云飞”等。据说在解放初期只保存二十五曲。 八乐 是以十音队为基础,加上打击乐器组成的。 操打乐器的都是十来岁的少男少女。由少男敲击的称为男八乐, 由少女敲击的称为女八乐。男女操打乐器的自五人至九人不等。 五人的分工是:掌鼓板的一人,掌大、小锣的各一人,掌大、 小钹的各一人。不论是男八乐或女八乐,除有打击乐器之外, 还各配备有由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队,故称为八乐。 所用乐器有横笛、尺胡、四胡、贡胡、三弦、八角琴等( 也有用唢呐的),音量强烈。男女八乐以唱(合唱)为主, 边走边唱。所用的莆仙戏曲牌,常唱的是《吊丧》和《春江》 两剧中的曲牌,以及《卖画》、《观音扫殿》等。 八乐比十音热烈活跃,生动婉转,悠扬悦耳.

哪里有莆田的十音八乐听,并可以下载

我也想知道阿
想我小时候 也跟着村里的老人去学
这个
十音八乐阿, 学那个四胡, 虽然现在已经 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很喜欢听的
不过我发现虽然我们莆田 的 文化遗产很丰富,但是上头的并不是很重视这些,在网上也是什么都没有的阿

莆田市仙游有没有什么戏曲类目?最近我对这个感兴趣,有没有知道的分享一下?

有的,莆田仙游有着一个最古老之一的剧种: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 “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现知南戏名目相同或剧情类似的剧目的有81个;同时还保存历代各戏班演出的传统剧本8000多本(包括重复本),其中宋至明初南戏古本主要情节犹存的,有《王魁》、《张协》、《陈光蕊》、《王祥卧冰》、《郭华》、“四大传奇”与“目连戏”等55本,甚至保留了如目连戏上部《傅天斗》那样的旷世孤本。戏剧专家刘念兹在考察了莆仙戏遗存的剧目古本后,赞叹“莆仙戏仅就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典雅,科介极为丰富且颇具特色。莆仙戏曲牌有一千多首,依各行当各情境区分,甚至“专曲专用”,而每句唱或念白往往都配有2-3个甚至更多的表演动作,这在中国其他剧种中是比较罕见的。而且表演与锣鼓紧密结合,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十分严谨。因为剧目、曲牌、表演的古老、丰富、独特,决定了莆仙戏表演形态的特殊以及多彩的舞台表现形式。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这边列几个莆仙戏之最:
木偶戏剧种最古老:木偶戏剧种源于汉代。木偶戏也叫傀儡戏,莆田方言叫“柴头仔戏”。莆田戏班俗称木偶戏为“戏兄”。莆田戏班和木偶戏作“文武棚”演出时,都要让“戏兄”在左边戏棚(尊位)上演出。
莆仙戏传统剧目(剧本)最多:据1962年莆田有关部门的统计,莆田有传统剧目5000多个、8000多本,为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传统剧目数量最多者。
莆仙戏曲牌最多:莆仙戏曲牌,莆田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数量逾千!当是地方戏所用曲牌最多者。(1985年秋,音乐家黄贤春先师云:从1959年冬起,在莆田老曲工们的大力发掘下,已整理好的曲牌有859个。)
《张协状元》的剧本最古老:《张协状元》是全国流传至今最早见到的宋元南戏剧本,全国各地剧种至今均已失传,而唯独莆仙戏尚能演出,并保存了700多年前的基本古貌。
莆仙戏最早的手抄演出本是《钟巫艳》:该剧本是清乾隆甲寅年(1794)由祥彩班演出的。其内容叙述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儒士钟怀之女钟巫艳智破鲁、秦、燕诸国宝器的故事。可惜的是:这个古剧本保存了172年之久后,被毁于“浩劫”之中。
莆仙戏保存至今最早的文物是瑞云祖庙的“志德碑” :该碑原立于县城北门外头亭。(已移至市博物馆保存)它记载240多年前莆仙戏班演出营生的情况以及32个戏班名,(有:鸣盛、敲金、翔鸾、书仓、碧兰、八阳、泮水……等)说明当年莆仙戏之兴盛。
莆仙戏班最早出国演出的是紫星楼班:该戏班于1920-1923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演出地点在吉隆坡)。演出剧目有:《三国》、《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封神榜》和《伐子都》等传统剧目。(班主:黄九梓十四。主要演员有武生陈永粦等。)
莆仙戏最早拍成电影的是《团圆之后》: 该剧于1959年首次晋京献礼演出之后,同年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发行到海内外。
莆仙戏最早出省参加会演的是1954年11月赴华东地区演出。其中《琴挑》首次荣获演出奖。
莆田第一部全面介绍莆仙戏剧种传统表演艺术的专著是《莆仙戏传统科介》。由著名艺术家黄文狄述著,1962年由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图文并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题词是:
莆仙科介,传统芬芳。
有图有解,新见发扬。
斯编荟萃,生旦净丑。
形态不同,风神富有。
后生苦学,高峰能到。
党培养下,勿忘创造。

莆仙戏的特点有哪些?

  1、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2、简介
  莆仙戏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戏曲曲目
  《王魁》、《蔡伯喈》、《张洽》、《陈光蕊》、《杀狗》、《蒋世隆》、《傅天斗》、《江梅妃》、《敬德画像》、《王监生》、《蔡襄》、《红顶扫马粪》、《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三打王英》、《夫妻红》、《新春大吉》、《靖边记》、《状元与乞丐》、《新亭泪》、《刘贺登基》、《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逃难记》、《存储春秋》、《晋宫寒月》、《珍珠衫》、《玉笛梅魂》、《藩国纪闻》、《叶李娘》、《江上行》。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