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勃拉姆斯摇篮曲谱_勃拉姆斯《摇篮曲》简谱

发布日期:2020-10-28 00:08:00编辑:音乐人

求,摇篮曲的简谱,歌词(安睡吧,小宝贝)


《摇篮曲》简谱:
《摇篮曲》
创作:勃拉姆斯
原唱:勃拉姆斯
歌词:
快安睡,小宝贝,夜幕以低垂,
床头布满玫瑰,陪伴你入睡,小宝贝,小宝贝,
歌声催你入睡,小宝贝,小宝贝,
歌声催你入睡。
快安睡,小宝贝,
夜幕以低垂,
月光洒满大地,
微风轻轻吹,小宝贝,小宝贝,
歌声催你入睡,小宝贝,小宝贝,
歌声催你入睡。
扩展资料: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
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摇篮曲是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近似船歌,以中等速度的拍最为常见。摇篮曲源于一种形式简单、节奏摇曳、为小孩催眠而唱的摇儿歌(又称催眠歌),后来才演变为一种音乐创作体裁。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创作的背景

虽然勃拉姆斯很爱克拉拉,可是他还是和阿加特相识和相爱,但是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他对她说过:“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可能他觉得在他的心中还是忘不了克拉拉吧。后来阿加特嫁给了别人。
1868年,阿加特生下她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送给阿加特和她的孩子,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摇篮曲》。

勃拉姆斯摇篮曲的歌词

中文:快安睡,小宝贝,夜幕以低垂,床头布满玫瑰,陪伴你入睡,小宝贝,小宝贝,歌声催你入睡,小宝贝,小宝贝,歌声催你入睡。
快安睡,小宝贝,夜幕以低垂,月光洒满大地,微风轻轻吹,小宝贝,小宝贝,歌声催你入睡,小宝贝,小宝贝,歌声催你入睡。
德文:
Wiegenlied
Johannes Brahms
Guten Abend, Gute Nacht,
von Röslein bedacht,
mit Näglein besteckt,
schlupf' unter die Deck'.
|:Morgen früh, wenn Gott will,
wirst du wieder geweckt.
Guten Abend, Gute Nacht,
von Eng'lein bewacht,
die zeigen im Traum,
dir Christkindleins Baum.
|:Schlaf nun selig und süß,
schau im Traum's Paradies

摇篮曲 勃拉姆斯

留个邮箱,发给你~

德国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的资料

  摇篮曲中寄旧情
  一八六四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个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妩媚和天真烂漫,比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来,自有一种神秘的媚力。从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终老于此的奥地利土地分外可爱。他写信给他的朋友约阿希姆(1831—1907)说:维也纳毕竟是音乐家的圣城,通过贝尔塔,使他感到这个音乐城对他有双重的吸引力。勃拉姆斯对贝尔塔一见钟情。他确实曾跪倒在格累台纳夫人面前,求她发出邀请,让他和这个姑娘会面。他和贝尔塔的爱是两相情愿的,但在谈婚姻的时候终于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贝尔塔嫁给了法柏先生。当他们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送给她一首“随时随地可以用来取乐”的《摇篮曲》(作品49之4)。“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了眼,你也快睡觉”的曲调,是一首用古老的奥地利方言唱的伦德勒舞曲的自由对位;在汉堡时,贝尔塔经常对勃拉姆斯唱这首舞曲:你也许在思量,你也许在梦想,爱情总是不能和权力相拮抗?要送给旧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纪念和祝贺双重意义的歌曲,确实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生平
  对着张扬个性且流行在感情的路上“凭着感觉走”的现代人谈高尚灵魂和永恒之爱,也许在今天有的人已觉得有点滑稽可笑。但踏进情感世界这个神圣之域,站在心灵之舞这个神秘的殿堂上,却谁都不得不被那些爱得既执着又崇高的“灵魂高尚者”炽热、浓稠的爱恋苦旅所深深震憾。19世纪后半叶,德国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便是爱的天国里一个“永恒之爱”的典范,他用他强健而美的心灵和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不灭的情爱谱写了一曲“崇高——升华——不朽”的爱情乐章,并永恒地留在了人类情爱的殿堂上,被追求崇高爱情的人们仰慕着,吟唱着,祭拜着。
  1833年5月,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由于家庭生活清苦,13岁时勃拉姆斯就为生活奔波在各娱乐场所,他曾说:“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多”。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居然写出了150多个小品,为日后的创作打下有利的基础。20岁时,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音乐界的知名人。经人介绍,带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敲开了音乐大师舒曼的家门,并以一首自创C大调钢琴鸣奏曲乐谱演奏,获得了大师的赏识。舒曼热情地抓住他的手、兴奋地说:“天才,年轻人,天才。。。。。。”认为他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师母克拉拉亦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她欣喜地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年轻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幸运之神就这样降临到了年轻的勃拉姆斯头上。舒曼情不自禁地拿起了久搁的笔,写了一生中的最后一篇音乐评论《新的道路》,把勃拉姆斯这位“年轻的天才”热情地推荐给了音乐界。被音乐界接受后,勃拉姆斯仍未摆脱贫困,舒曼便邀请他住到了自己家中。在与大师夫妇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勃拉姆斯被这对夫妇的智慧和人格所征服,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有浑沉深厚的情感,而且朴实无华,体现出他对智慧和品格的追慕,在大师夫妇面前勃拉姆斯简直象换了一个人,他一直仰视着大师和他的夫人,对恩师舒曼自然不必说。而对师母克拉拉,从见到的第一眼起他就产生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但他觉得自己永远只能是一个崇拜者。站在师母面前,他就能感觉她的优越性和超凡脱俗的气度,他尊重她、崇拜她、喜欢她。成名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感觉,但他具有高尚的情操,他很清醒,自然地、理智地压抑着自己对克拉拉的强烈感情,并把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在汹涌的创作灵感中努力完善着自己。
  谁知六个月后,厄运突然降到了舒曼夫妇头上。大师精神失常,并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因丧失生活信心而跳进了奔腾咆哮的莱茵河,被救起后送进了精神病院。远在汉诺威的勃拉姆斯得知恩师的不幸后,立即赶到悲痛欲绝、正怀着舒曼第7个孩子的师母克拉拉身边,成为了这位不幸妻子和母亲最可信赖的朋友。克拉拉在苦难中挣扎的惨景既感召着他的勇气和同情,也使他的感情变得细腻和无微不至,他很清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要忍受自己所崇拜的人的痛苦带给他的深深的悲哀,他不能使她丧失信心和勇气,全心全意地照顾克拉拉和孩子,他用自己的努力尽力去支撑起她行将颓毁的精神大厦。克拉拉登场演出时,他就守在家里照看孩子。克拉拉回家疲惫不堪时,他就代她去医院看望舒曼,他象保护神一样温暖着克拉拉和孩子们的心,使克拉拉感到了心灵的慰藉。而她每一次开朗的笑,都能给他带来无尽的艺术灵感,他们无话不谈,但两人之间的距离却是明显的。正是在这种患难与共当、相濡以沫中,勃拉姆斯的美德得到了显示——他把对克拉拉炽热的崇拜转化为了一种炽热的爱情。但他非常清醒,从不狂热,他既明白恩师在遭受病魔摧残,又懂得克拉拉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深爱自己的丈夫,无论何种情况,她都矢志不渝。然而爱是不讲条件和理由的。每到夜间寂寞和孤独降临时,勃拉姆斯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他一封封地给克拉拉写情书,对着信纸,痴痴地幻想着克拉拉就在面前,他对她倾述着肺腑之言。。。。。。每到此时,他的感情就如决堤后奔腾咆哮的洪水,不可抵挡地淹没了整个世界,也无可奈何地把自己淹没。。。。。。他在这些激情冲动中尝到了恋爱的所有快乐和痛苦。而他的情书却一封也没有送给克拉拉,他只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她,照顾她母子7人的生活,帮助她整理恩师的乐谱,一如既往地把她看着自己亲密的朋友。他幸福地徘徊在自己的恋爱天地里,把整整两年的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了大师和他的妻子。他抛弃了世俗的自我,而在心灵的自我中获得了永恒。
  两年后,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23岁的勃拉姆斯安慰好克拉拉后,便独自远离了。经过感情洗礼后的勃拉姆斯变得更加成熟和矜持,他在一个远离克拉拉的地方作起了“音乐隐士”,与克拉拉的友谊也更加牢固和浓稠。勃拉姆斯没有进过音乐学校,他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卓越的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在德国音乐史中赢得了与巴赫、贝多芬相提并论(三个主要支柱,即总称为“三B”)的历史地位。其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极高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而不失自己的特点。其音乐的戏剧性来自贝多芬,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效法于舒伯特,而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接近于舒曼。他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尤其是他的四部交响曲各具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史诗般宏伟,《第二交响曲》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悲壮而令人神迷心醉,《第四交响曲》则达到了古典悲剧的境界。这些,都与作曲家的心灵、心路及情感历程分不开。
  在后来的43年间,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一种永恒和不朽。勃拉姆斯终生未娶,因为他心中的爱情始终不灭;他作音乐隐士无怨无悔,因为他一直处于完美的心灵境界;他轻视世俗之情,因为他曾经登临了爱的顶峰;他在此岸流连,因为他早已驻足彼岸——这就是勃拉姆斯高尚精神品格的体现。
  1896年,77岁的克拉拉在临去世的前13天,在奄奄一息中还记住勃拉姆斯的生日,于是她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接到克拉拉去世的电报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治病。他匆忙赶往法兰克福,因忙中出错而误上了方向相反的火车,经两天两夜的辗转奔波才赶到克拉拉的墓地。他也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专门为克拉拉生日而做的音乐手稿《四首最严肃的歌》:《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默默地放在克拉拉的墓碑前——虽然她永远都听不见了,但他会把它们带往天国,他会在天堂里用音乐去呼唤和寻找克拉拉。克拉拉辞世后,悲痛的勃拉姆斯也搁下了那支曾谱写了最深沉作品的笔。1897年4月3日,即克拉拉逝世一年后,勃拉姆斯在维也纳也赶赴黄泉,结束了作曲家高尚的一生,享年64岁。
  爱是人们心灵唯一剩下的一块洁净之地,是人类情感的神圣之域。我们仰慕高尚灵魂,是因为我们站立在此岸,厌倦了尘世的嘈杂和喧闹,疲惫了人世的繁乱和纷争,鄙夷世俗感情的功利和虚假,所以才总是向往彼岸的风景,总是期盼着有个美丽幽静的天堂,总是想给自己纯净无瘕的情感找一个存放的地方,总想让悠扬的旋律在生命的行程中长久地奏响和回放。我们追求爱的真谛和执着,是因为我们一直站在此岸,认识了此岸的有限性并被这个世界所规定和困扰,深谙情爱是人生存必需的心灵依恋,所以才对彼岸充满幻想,幻想抛弃世俗,幻想挣脱羁绊,幻想在一个和谐的绿地上,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营造一个高尚而纯美的空间——可是,“高尚”意味着“超越”,而超越既无边界又极为艰难,它是人类灵魂从此岸泅渡到彼岸的畅想,是神圣爱情的终极目标,是抛弃世俗的自我,对炽热爱情的质变和升华。
  然而,人类构成了现实世界,又被这个世界规定和困扰。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实极其平庸而平淡。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它就是一个存在于人类幻想中的虚无——没有止境的目的。可能它就融在我们每一天过的日子里,也可能它就是人类心智根本无法到达的空想,还可能它只是跨度很大的到达彼岸的一座桥梁。
  心灵的彼岸,遥远地面对着人生,面对着我们——尽管虚无,却是人类知性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以不同现实具象存在的超越,对灵魂寻觅者充满了强烈而巨大的吸引力,也非一般人所为。所以,仰慕勃拉姆斯,赞美他永恒不灭的执爱,祭拜他高尚不朽的亡灵,为的是给心灵寻找一份寄托和鼓舞而已。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