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倒骑驴古筝曲谱_古筝的演奏特点

发布日期:2020-10-14 05:28:00编辑:音乐人

古筝的特点是什么


古筝的特点是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相关介绍: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
古筝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左手演奏法还有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
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娱乐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的音色特点?


古筝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琴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扩展资料:
古筝演奏中基本音色的用力方法是将力量集中到要演奏的手指,该手指暂时紧张,通过与琴弦产生摩擦的方式将力量释放出去,同时迅速放松,这时我们演奏的手指会自然反弹到发力前的位置,这样在放松的时候我们又能积蓄新的力量运用到下一个音,而发出的声音也会饱满并富有弹性。
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左手演奏法还有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十大基本技巧的演奏要点及五大派别的风格特点

  我没听说过什么“十大基本技巧”,就发这些给你吧
  托-大拇指向外弹弦。
  劈-大拇指向里弹弦。
  抹-食指向里弹弦。
  挑-食指向外弹弦。
  勾-中指向里弹弦。
  剔-中指向外弹弦。
  提-无名指向里弹弦。
  连托-大拇指向外连续弹弦。
  连抹-食指向外连续弹弦。
  大撮-大拇指向外,中指向里同时弹两弦。
  小撮-大拇指向外,食指向里同时弹两弦。
  双托-大拇指同时向外弹奏邻近的两弦。
  双抹-食指同时向外弹奏邻近的两弦。
  八度双托-大拇指向外弹奏邻近的两弦,同时中指在低八度另一音,三阴同时奏响。
  摇指-大拇指连续托劈。
  琶音-左手或右手用三个或四个手指按顺序弹奏不同的音。
  泛音-左手食指在发音弦1/2处轻贴弦,右手弹弦发音。
  花指-大拇指迅速连托数弦。
  向上刮奏-在筝弦上由低音向高音的划奏。
  向下刮奏-在筝弦上由高音向低音的划奏。
  揉音或颤音-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分类,是揉音类的,揉动较平和;是颤音类的,音波较密,也较有地方风格。
  重颤音-用力较重的颤音。
  按音-在弦上按出的音。
  上滑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弦,使音有低向高滑动。
  下滑音-左手先按弦,右手弹奏后逐渐松弦。
  回滑音-右手弹弦之后,左手按弦使音由低向高又有高向低滑动数次。
  左手点音-左手马子左侧先轻点或轻轻快速下滑。
  另外是五大派别: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闽筝(福建筝),具体见下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划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种指法运用极富表现力,集叙事、状物、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是为河南筝的又一特色。
  河南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
  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河南筝的谱集,卫辉府王黄石于民国九年(公元192O )刊有《中州鼓调》石印本,工尺谱,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叠落”等。二十年代魏子猷编有《中州古调》为工尺谱手稿,虽未经刊印,但传抄颇广,收谱有《天下大同》、《关睢》等十数首。王省吾于1958 年出版《古筝独奏曲集》(刘家贵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东扶传谱曾经人整理为《筝曲选集》,1981 年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曹东扶筝曲集》(曹永安、李汴编)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编、创作曲。、曹正于1986 年出版《中州古调筝曲选集》(《中国音乐》增刊)简谱、正谱对照本,收人牌子曲、板头曲共二十首。
  潮洲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潮洲筝的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该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客家筝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音乐,而是源于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
  古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至粤闽一带,外来的中原音乐吸取当地民间音乐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器乐品种客家音乐。粤东地区十分闭塞,使得客家筝乐保留了许多中原古乐的特征,至今仍具有古朴典雅的汉乐遗韵。
  客家音乐中有一种以筝、琵琶、椰胡演奏的“三件头”的表演形式,因风格清新雅致,故名清乐。客家筝曲就是从汉乐的清乐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常被称为汉乐筝曲。
  客家筝曲有大调、串调(包括:小调)之分:
  大调类筝曲结构严谨,作品为规范的六十八板。按现代乐理表述:六十八小节或六十八个重拍。代表曲目:《崖山哀》、《出水莲》、《昭君怨》。
  串调类筝曲包括广东汉剧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曲牌。这类乐曲长短不一,结构富于变化。代表曲目:《西厢词》、《平湖》、《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客家筝曲的旋法变奏和技法特点如下:
  调骨的慢板添字:
  (调骨奏4/4慢板)慢板反复演奏二至三遍,由于速度慢,故采用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
  慢板后的中板:
  乐曲速度渐快,转入2/4拍,旋律即开始减字而精练。
  中板速度再快,转入1/4拍,此时旋律反复两遍以上,在减字、加花、变奏型等方面更加丰富。
  减字时只奏调骨,一般将旋律先配以勾、托,在接八度和音的“大撮”指法来突出旋律。
  调骨加扫弦“加花”:即调骨加五声音阶下行琶音来装饰旋律。客家筝曲追求古朴典雅的风格,很少使用华丽明亮的长扫弦加花,一般不超过两三个音符。
  “幺板”(切分)节奏音型的变化:即将调骨发展到由中指(勾指)起板,先勾后托更进一步发展。有板无眼的“板后音”(切分),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此法不一定在整个曲子中全部使用,而多是与减字手法在不同乐句中交替使用。这种演奏手法使乐曲更加充实,使全曲易进入高潮。如:筝曲《蕉窗夜雨》中板部分的三次变奏。
  在旋法变奏过程中,为了丰富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增强曲调情绪的起伏,常采用乐句音高的高低翻变手法,将旋律乐句提高八度或降低八度来演奏。
  突出低音为旋律配和声:
  在我国传统各大筝乐流派中,这是客家筝派所特有的技法。即:根据演奏者对乐曲掌握的熟练程度,无论在演奏慢板还是中板时,一般在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有时也在乐句中选择),用勾指或八度和音向内游弹的手法,使音延长,音韵更加深厚,形成为下一个乐句的旋律配和声的“先现根音”的效果。
  这种技法使旋律形成多声部的立体感,更易发挥客家筝曲古朴典雅的风格,又能使旋律充实丰满。丰富多变的左手滑音:
  传统客家筝采用金属弦,可以自如吟弦,为延长余音和作韵创造了条件。使得客家筝曲独特典雅的特点,比其他筝乐流派的筝曲更具“内涵”和“深度”。
  客家筝曲在旋律调式上又有“硬线音阶(由56123构成五声音阶,47作为装饰性的经过音,在旋律中偶尔出现)”和“软线音阶(由57124构成五声音阶,63作为装饰性的经过音,在旋律中偶尔出现)”的区分。硬线筝曲轻快华丽明朗活泼;软线筝曲委婉典雅哀怨缠绵。
  客家筝曲代表曲目:《出水莲》、《蕉窗夜雨》、《崖山哀》、《翡翠登坛》《平湖》、《昭君怨》等。
  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近代多以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在民间“丝竹乐”“杭滩”中使用。
  当时的浙江筝只有十五弦,身长1.1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pppppppppppp;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主要曲目是“杭州丝竹乐”“弦索十三套曲”以及“杭滩”中的曲牌,如:《三十三板》《刺绣鞋》(又名《灯月交辉》)《高山流水》《小霓裳》《云庆》《郁轮袍》(又名《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浔阳夜月》《普庵咒》等。演奏已出现了“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近代知名筝人有蒋荫椿、王p之、朱又雪、邱与石、吴汝金等。
  1956年王巽之先生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学工作后,一他为主,带领了一批学生对浙江筝曲谱和演奏技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充实和发展。六十年代以后,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青年演奏家,创作了一批以浙江筝艺流派技法为户的曲目,从而在国内外的专业教学和表演舞台上崛起,成为卧果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
  由于浙江筝曲是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杭滩”为源,故曲目的板数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思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故几代筝人,着力在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对比等方面加以丰富和充实。
  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技法外,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他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
  乐器形制上,将原来筝的共鸣箱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为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音程由D——p);弦的质地由丝弦改为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的系列筝弦。
  弹奏时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为胶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
  与其他筝艺流派相比较。浙江筝派的主要特点是:
  一、部分曲目突破了古筝传统的严格五声音阶调弦定音和演奏中“移柱转调”;如:《海青拿鹤》。这为新筝曲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在音响上提供了启示。
  二、由于乐器形制的改革、弦质的改变、音域的扩展、甲片的稳定、技法的丰富等因素的形成,对音乐的表现幅度增强了,这为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对比创造了条件,在创作的筝曲中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更易表现时代精神。
  三、主要演奏技法特点有:
  1.摇指:这种技法有别于大指大关节(或小关节)的快速“托”“劈”,即“轮指”。而是右手大指的甲片在手形自然半握掌、食指撑住大指,以腕为轴的快速往返摆动(也有人用小指支撑住前岳山外侧以稳固手型的运动)。由于此技法能调动臂、腕的力量,故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并能保持持久。一般每拍分解成八个三十二分音符,即将p奏成平均的ppppp。这样对旋律中需延长的音符时值,以多次出现的音符重复而取代了单纯靠筝弦震动后的自然裹竭的延长。从而就更理想的解决了旋律的歌唱性。具体可分为:
  “长摇”:二拍以上的摇指。均匀的摇指,形成连绵不断,起伏跌宕,情意万千的旋律线条。如配以左手弹奏的声部,两手不同声部的对比更为突出。
  “短摇”:摇指在一把以内的运用。一般为pp..节奏型。此技法发音短促,音色明亮而饱满,节奏感强。
  “扫摇”:快速、连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第一个音符以右手中指勾指(有时用“连勾”技法连续勾二、三个音符,形成五声音阶的短促上行琶音效果),后面三个音符以短摇技法弹奏。这种技法能产生激昂有力的音响效果,善于表达铿锵有力的旋律音调。
  2.快四点;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技法的组合技法。其特点是速度快,强调勾指重音,力度大,易使旋律流畅秀丽,节奏明快、活泼。
  3.快夹弹:即快速抹、托技法的组合运用。这种技法除速度快的特点外,并在乐曲中使用的次数较多,再时与“快四点”相组合运用,能使旋律线更加清晰,犹如珠落玉盘。
  4.点指:即两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以右手中指勾弦、左手食指抹弦,右手食指抹弦,左手食指抹弦的指序交替组合,可由弹奏同度音扩展到八度音程乃至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这种技法可使旋律气氛热情、气势宏大。
  5.快速点弦:浙江筝曲中除有一般的左手吟、揉、滑、按的技法外,更多的采用短促的升高、还原的“点音”按弦和快速的上、下滑音技法。
  6.提弦:用左手大指和食指(或大指和无名指)将弦提奏,一般在低音区使用,起强调节奏性及和音的作用。这种技法又派生出两手结合的上、下行琶音技法,可达到低音深厚过度到高音明亮的音色变化效果。
  7.左手由单纯的伴奏型及为旋律配和声,发展到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
  综上概述,无论从曲调的电压文静、浑厚古朴、含义深邃,还是层次多变、气势宏大,浙江筝艺流派都以其独特的风韵,在祖国各派筝艺中大放异彩。
  闽筝(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公元四、五世纪),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后闽西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而传播到闽西南一带。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带兵入闽,后称闽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另外,北方艺人,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这就极大的促进了闽文化(包括音乐)的发展。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东山县称为“和乐”,闽西各地多称为“汉乐串’”。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
  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诏安、云霄、漳浦、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诏安城内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馆社,其影响最大的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乐馆以乐会友,夜临乐声四起,热闹非常。张永固先生自操古筝,还配有弦、竹弦、洞箫、小三弦、双清等乐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们不奏潮乐,只崇古乐,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云霄县和漳浦县“会乐”活动也非常领繁。民国年间至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和活动,但古筝在乡社的“合乐”中已不多见了。唯城内的“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有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古朴淡雅,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

古筝的演奏特点?


古筝的演奏特点是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相关介绍: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
古筝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左手演奏法还有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
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娱乐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浙江流派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

【摘要】 毕业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本学习阶段所学音乐理论的综合运用,也是对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的集中考核,还是对自己以及教学老师辛勤付出的成果反馈,这对每位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都意义重大。此次毕业音乐会是本人及合作者在经过学校专业学习后进行策划与安排的,音乐会主要分为重奏和合奏两种形式,共选取五首曲目进行分析与编排,其中包括地方戏曲、西方现代曲风、中国少数民族歌曲等。本人在整个设计规划与安排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本文即结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就毕业音乐会的意义与价值、音乐会的整体安排、音乐选曲曲目的分析以及策划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毕业音乐会设计;价值与意义;曲目分析
1.音乐会曲的选择
1.1曲目积累情况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渔舟唱晚》、《月儿高》、《出水莲》、《寒鸦戏水》、《柳青娘》、《陈杏元和番》、《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现代筝曲:《溟山》、《幻想曲》、《临安遗恨》、《打虎上山》、《战台风》、《黔中赋》、《苍歌引》、《西域随想》、《夜深沉》、《汉江韵》等。
1.2曲目选择原因
毕业音乐会对每位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都意义重大。音乐会的策划、筹备以及顺利举行的一系列过程是对学生大学四年音乐专业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一个学生对自我学习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总结与反思的机会,还是对大学四年以来认真教诲学生的任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的成果反馈。毕业音乐会的考察与展示方式是十分符合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培养方案安排,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集中考察。学生通过对毕业音乐会的筹备以及演出不仅能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还能锻炼其整体统筹规划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也为日后的工作以及相关表演积攒经验。
毕业音乐会通过灯光、舞台、道具、服饰、妆容等的精心设计,为到场的每一位听众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让其更容易感受到每首歌曲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能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与韵味,这会直接激起到场的同专业学生对舞台的向往和对音乐表演的热情,以此为榜样迅速提高其音乐技能和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毕业生音乐会也是一个表达对老师的教育之恩的好机会,通过完整的舞台设计以及精巧的音乐内容设计,传达出对母校以及教师辛勤栽培的感谢,也为学生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2.音乐会选取曲目分析
2.1音乐会选曲原因
音乐会表演曲目的设计与编排是整个音乐会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其不仅体现了表演者的音乐知识与演奏能力水平,还传递着演奏者的艺术解读能力和审美修养等。因此,音乐会的选取工作就十分重要。在分析了自身与合作同学演奏的基本能力水平,参考了老师以及合作同学们的综合意见后,我们决定在本次音乐会的策划中主要选取演奏《黄河魂》、《苍歌引》、《采茶舞曲》、《西域随想》、《盛世国乐》五首曲目,其中《黄河魂》、《采茶舞曲》采用重奏的演奏形式,《苍歌引》、《西域随想》和《盛世国乐》采用合奏的演奏形式。五首曲目涵盖地方戏曲、西方现代曲风、中国少数民族歌曲等,难易结合,基本保证了演奏风格的多样性,确保了音乐会的丰富性,避免了单调枯燥、乏味重复的问题,同时也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演奏同学的演奏水平及演奏风格。
音乐艺术的传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营造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情景,听者所听不仅为音乐本身,还有其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因此,为确保音乐会曲目的演奏完整且有感染力,除了应注意基本的演奏技巧以及作品结构分析以外,还应对所选曲目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进行分条缕析,以达到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2.1音乐分析
2.1.1《黄河魂》
《黄河魂》是著名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所创作,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赵曼琴先生用河南特色的曲艺为基调一以贯之,在《黄河魂》这首曲子中他既保留了传统河南戏曲音乐的精华,又充分融合进了现代古筝演奏的技法,大胆又创新,让人眼前一亮,整首曲子也非常有记忆点。
2.1.2《苍歌引》
《苍歌引》的原型是《青韶》,最开始就是用于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其以《苍歌引》的形式正式出现于“2017年11月第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中。其结构如下:散板——快板——散板——慢板——急板”这首曲子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之作,表现出了古筝曲艺在现代的发展与进步。
2.1.3《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 是一首南方著名的采茶曲目,由周大风先生写成。该首曲子将采茶文化与音乐相结合,全曲运用当地方式演奏,具有鲜明的民间地域特色。
2.1.4《西域随想》
《西域随想》是由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西域特色的古筝曲目。王先生在这首曲子中“不仅采用了我国新疆地域极富少数民族特征的音乐素材,还借鉴了民间民歌、舞曲中的特殊节拍、节奏元素”,实现了现代古筝演奏的创新与突破。
2.1.5《盛世国乐》
《盛世国乐》是由孙金阳先生创作的一首曲子。整首曲目恢弘大气,磅礴壮观,尽显中国盛世恢弘。在练习时应多加练习音色,避免出现杂音,同时左手扫弦、遥指演奏部分需要多练耐力。
2.2音乐会曲目分析
2.2.1《黄河魂》曲目分析
《黄河魂》这首曲子主要描述的对象是气势磅礴的黄河,表达的是对黄河的歌颂与赞美之情。黄河乃是中国的母亲河,其波涛汹涌地一直向前,孕育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其间流淌着的是无数炎黄子孙沸腾的热血,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苦难命运的咆哮,它俨然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饱含热情地赞美黄河、歌颂黄河是这首曲子的主题。在演奏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演奏节奏和演奏技法,也应注意演奏者的情感投入,不论是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应该灌注进这首曲子古朴苍劲、雄浑激越的磅礴气势,要尽量演绎出曲子所传达出来的意蕴与内涵。
2.2.2《苍歌引》曲目分析
曲子整体节奏较为欢快,表现的是春天万物生长的欣欣向荣之状,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赞美,就个人而言,十分喜欢类似的风格。在演奏过程中可加入钢琴、鼓等乐器进行合奏,舞台灯光以绿色和蓝色配合为主,营造出春天的清新与生机勃勃,达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同时,该首曲子段落的处理变化较多,要注意把握好散板的自由发挥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我能力范围内尽量保证对弹奏的每个音的把控都要到位,颗粒分明,音色干净清楚,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2.2.3《采茶舞曲》曲目分析
旋律优美流畅、活泼欢快,让听者有闻曲起舞之感,也可使听者感受到采茶女在采茶过程中的灵动与欢愉。演奏者可穿搭具有赣南地区民俗风格特色的服装进行演奏,舞台设计可与采茶活动相关,还可利用屏幕进行赣南地区采茶活动以及采茶文化的介绍,充分去体现江南风采,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2.2.4《西域随想》曲目分析
这首曲子欢快动人,描绘出了大漠广阔、山好水好、风景亮丽的新疆宝地风情,能够使听者感受到浓郁的西域新疆特色文化,心生向往。这首曲子采用了现代演奏技法,如拍打琴弦,叩击琴盖等多种当代表演技巧,因此对它的演绎有一定的难度,在练习过程中应多注意节奏与音准问题。在舞台设计上可让演奏者穿带有新疆特色的民族服装进行演奏,突出主题。
2.2.5《盛世国乐》曲目分析
在舞台灯光设计方面,可采用红黄灯光交替的方式,在背景屏幕中呈现中国百年历史的辉煌发展历程,与古筝曲目相配合,激起观众的爱国热情。把这首曲子用作本场音乐会的结束曲目,磅礴大气,能有余音绕梁之效果,让观众久久浸润在这种氛围之中。
3. 音乐会的策划与注意事项
3.1准备与策划
音乐会的策划与顺利举办是一个复杂且时间跨度较大的整体过程,需要参与进来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地进行筹备。我们在观摩与欣赏大量音乐会视频,并翻阅了一些音乐会的筹备资料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且谨慎地进行演奏曲目的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次音乐会的具体流程策划以及参与人员工作的安排等事项,并从整个参与过程中获益良多。
3.2指导与实践
3.2.1音乐会第一次指导
首先是演出前的宣传方面,要保证音乐会观众的数量就需要前期投入大规模的宣传。确定了音乐会主题后,就需要邀请专业人士就主题进行海报设计,共同确定宣传海报的颜色基调,应注意海报必须包括主题、举办的时间地点以及向观众发出邀请等基本要素,细节问题需要反复核对以确保万无一失。除海报外还应制作相应的节目手册,在手册中对此次音乐会的主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与介绍,将需要演奏的曲目以及各位演奏者的出场顺序标注清楚,并对给予音乐会技术指导的老师和提供场地的合作方表达感谢。同时剪辑相应的宣传短视频,在朋友圈、抖音、学院以及学校的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投放宣传,鼓励周围同学、老师等进行转发与参与,制造热度。
3.2.2音乐会第二次指导
其次,安排各位同学的具体岗位分工以及分配相应的演奏任务,使其各司其职。此次的音乐会的主要合作者以及人员岗位安排为
3.2.3音乐会第三次指导
最后是彩排以及音响等设备的调试。在彩排过程中应多留心灯光、演奏者的服侍、播放视频的屏幕等之间的配合程度,还要进行话筒、音响等的调试,确保每样乐器的收音以及乐器之间配合的音量大小调节,确保乐器的收音不会相互影响。
3.3经验与感悟
演奏者应该提前熟悉相应的舞台走位,策划者应该把握好曲目之间的转换时间以及相关的曲目衔接设计,保证整个音乐会表演的流畅度。如果有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换,以保证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在音乐会安排的全过程中,应提前准备备用方案,减免突发状况造成的影响,应多次组织成员开会,确保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责要求,让每一个岗位的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合作者之间也应要求其尽量每天排练,提高合作演奏者之间的配合度与默契度,多交流多磨合,提高舞台表演的质量,制作一场完美的音乐盛会。
4.结语
毕业音乐会对每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都意义非凡。从确定音乐会的主题、确认合作演奏者的风格到前期的曲目分析与选择、乐器准备、海报设计与宣传再到灯光、道具、服装、音响、舞台等的确认,再到彩排到最后的登台演出,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指导与每一位参与者的努力。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汲取养分,携手共同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会尽己所能,将在校所学运用在实践中去,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2002(04).
[2]张弓,古筝弹奏指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江澹曦.论古筝音乐语言的语气表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4]黄元乐.机械设备在灯光水景秀场的应用——以韩城《黄河魂》大型灯光水景音乐秀为例[J].演艺科技,2017(09).
[5]陈颖.论筝曲《黄河魂》的演奏技巧与作品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2).
[6]高丽颖.浅析《苍歌引》的创作背景与演奏[J].北方音乐,2020(04).
[7]邓丹.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研究——以《苍歌引》为例[J].黄河之声,2019(03).
[8]苗新茹.《苍歌引》的音乐特征及技术处理[J].中国民族博览,2017(08).
[9]石娟.赣南采茶舞曲的音乐特征及文化内涵[J].福建茶叶,2018,40(08).
[10]张林飞.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7.
[11]陈新宇.《采茶舞曲》合唱中蕴含的音律美[J].福建茶叶,2016,38(06).
[12]朱浒.论筝曲《西域随想》对古筝普及性的启发[J].黄河之声,2019(11).
[13]刘雪琦.浅析筝曲《西域随想》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9(14):52.
[14]郝晓虹.筝曲《西域随想》中的技法与审美特点分析[J].音乐创作,2018(10).
[15]韩松岩.浅谈筝曲《西域随想》技法创新对古筝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36(03).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