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大全 >

导航导航

传统歌曲谱_记谱法的传统音乐

发布日期:2020-10-11 08:38:00编辑:音乐人

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持续使用到20世纪中叶的传统记谱法是?

是叫工尺谱吧

记谱法的传统谱法

基本上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凡、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一个八度。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中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字谱汉朝的声曲折唐朝的减字谱和 燕乐伴字谱明清时期的 工尺(che)谱 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前者借用了中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在中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遗失,已无从知道。《汉书·艺文志》中也见到“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中国民间曾常用多种字谱记录音乐。如减字谱、宴乐半字谱、锣鼓经和二四谱等。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说明文字谱乃其后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体方式是用减笔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因为标明指法,也叫“指法谱”,到南宋时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得以整理而传于后世。宴乐半字谱即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燕乐半字谱”源于唐代,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可能是管乐器演奏指法标记的(最早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大人曲谱》)。作为早期的工尺谱谱式,在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和南宋张炎(12481320?)《词源》中出现。近代通行的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 工尺谱也是文字记谱法,而且是很重要的、运用最为广泛地一种记谱法,由于此,单独设节讲述。“燕乐半字谱”经宋代的俗字谱,工尺谱到明清基本定型并广泛使用。但因流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其记法、唱名等略有出入。工尺谱中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为唱名,相当于sol、la、si、do、re、mi、fa、sol、la、si,高八度加偏旁“亻”、如“ 上、 尺、亿 厖”;低八度每字末尾加折尾(合字除外)。如“凡、工、上 厖”。六、五、乙的第八度唱作四、合、一。谱字有正、草两种书体,传统书写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节奏(板眼)符号标在工尺字的右边,强拍(头板)符号为“、”或挢”,弱拍(眼、中眼)符号为“。”,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工尺谱是中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中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工尺谱对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记谱或演唱。但由于记法太复杂、繁琐,以致中国古代有些宝贵的音乐遗产有的失真、有的失传。这些记谱法也正日渐推出历史舞台。 “二四谱”也是一种“音位谱”,以汉字“二、三、四、五、六、七、八”来依次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即“sol、la、do、re、mi、sol、la”;FA、SI二音用“重三”、“重六”表示,这是由于二音是在LA、MI上重按而得,故LA、MI又常称为“轻三”、“轻六”。在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音中,三、六、五因各种情况而变化,余下只有二、四(sol、do)两音不变,因此这种记谱法被称为“二四谱”。古谱对于音乐传播和记录信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历代谱式中那种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浸透着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之处。先秦美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魏晋佛禅中的“不立文字,直接人心”,民间传承习惯上“口授心传、耳提面命”的实践精神都程度不等地体现在中国古谱节奏记写“点到为止”,旋律繁简足以备忘的方式之中。随着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我们不仅从乐谱记写的音调旋律中去体味传统,而且还从记写方式去考察传统。但是,正是这些“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点到为止,严重影响了对音乐记录必有的的准确性、完整性。各种中国古谱不能象五线谱、简谱那样较得心应手,较如实地记录音乐,并且难以普及是他们共有的缺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谱法不科学,局限性大,不便普及,不能广泛使用,是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上古时代的《诗经.十五国风》是由采风得到的各地优秀民歌,其曲调因未得记录而没有流传下来。

我国 传统的记谱法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

  一首曲子一般都包含高低、长短、强弱等要素。用符号、文字、数字或图表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它所产生的记录即称为乐谱。 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拿中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据说早在战国时代,卫灵公手下的音乐师叫师涓的,就能用某种记谱方法记谱了。据文字记载,中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又产生了俗字谱。工五线谱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不过近、现代在中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中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 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趋向完善,到21世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正确的记谱对创作和表演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是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分类
  古希腊音乐就是以两组不同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中世纪的格列高利圣咏、拜占庭圣咏及早期的复调音乐也使用文字谱。现在世界上仍可见到的文字谱,主要是19世纪初出现的数字简谱和字母。
  简谱
  东方各国包括印度、日本及中国也一直使用不同的文字谱。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后两种至今仍在民间通用。
  文字谱
  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的记谱法,古代即已出现。如古希腊音乐是以两组不同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的记谱。仍可见到的文字谱是19世纪初出现的数字简谱和字母简谱。亚洲各国包括印度、日本及中国使用不同的文字谱。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琴谱
  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音位谱
  根据固定的线条,以不同的位置来记录音位的高低,始见于古希腊。五线谱教程当时在歌词上方用符号来表示音调的起伏和重音,并不表示音高,后来也用于格列高利圣咏等。这种方法到7世纪时发展为用一根线表示F音的固定音高,而用高、低于该线的符号表示不同音高的
  奏法谱
  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16世纪前后欧洲的古弹拨乐器如琉特、西滕、比韦拉的演奏者常用这种记谱法,具体记谱法因乐器的构造及演奏方法的不同而异。五线谱通用以后,少数乐器仍在五线谱上方另附加奏法谱以便于演奏,如吉他、班卓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按纽式手风琴,还曾使用十线谱的奏法谱。
  图像谱
  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比较原始的有动机谱,它不表示具体的一个一个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基本旋律型或动机,例如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圣咏、犹太教的圣咏等。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一些现代派作曲家不满足于通用的五线谱,往往自行发明或创造一些新的记谱法,有的是在五线谱基础上加上奏法谱或新标记,再用文字说明;有的利用图像来记谱,如具体音乐、偶然音乐及电子音乐,均使用图像谱。
  方格谱
  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亻),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俗字谱和唐人大曲谱一起发展融合成为明清工尺谱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