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曲谱_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出处
发布日期:2020-09-08 19:47:00编辑:音乐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惊动五洲四大洋。”和“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1、
(1)“一石激起千层浪,惊动五洲四大洋。”出自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二十五回。
(2)拼音:yī shí jī qǐ qiān céng làng,jīng dòng wǔ zhōu sì dà yáng。
(3)解释: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惊动了五大洲四大洋。比喻一句话或某一细小行动,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4)造句:甲骨文的发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惊动五洲四大洋。",一时收集研究甲骨文成为经、史学、小学界的热点。
2、
(1)“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此句是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注意是评价,《春江花月夜》中没有这句。最早出于何处无考证,但主流说法为“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2)拼音:yī shí jī qǐ qiān céng làng,liǎng zhǐ dàn chū wàn bān yīn。
(3)解释:一块石头能够激起千层的浪花,两根指头能够弹出天籁之音。比喻很小的力量能做出很大的事情来。
(4)造句: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验证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的道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的含义有谁懂?
意思是:一块小小石头的丢入却激起了意想不到众多的反应。
2、示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惊动五洲四大洋。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二十五回
3、成语造句
烟台人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为突破口,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成才"立交桥",不挤升学"独木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扩展资料
详细解释
《草地上的午餐 》一石激起千层浪 。
由于上述这些建树,景天魁同志这部著作的问世在我国哲学界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健康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由于是"拓荒者"的工作,该书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这样做,反而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收集研究甲骨文成为经、史学、小学界的热点。
这可不是普通寻常的43亩土地啊,它的出让,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冲击,在全国造成的强烈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的情况下,谁敢拍板定音,确是需要魄力、胆识和勇气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县文教局正准备抓典型,于是注意到校长。——《老校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石激起千层浪
毛泽东诗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下一句是啥
是两指弹出万般音。
意思是一块石头能够激起千层的浪花,两根指头能够弹出天籁之音。比喻很小的力量能做出很大的事情来。
此句出自毛泽东对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2,作品赏析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面句是什么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出 处】《草地上的午餐 》
【释义】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比喻一句话或某一细小行动,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成语造句】烟台人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为突破口,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成才"立交桥",不挤升学"独木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释义: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等
[拼音] [yī shí jī qǐ qiān céng làng]
[出处] 《草地上的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