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九交响曲
发布日期:2019-08-12 20:11:00编辑:音乐人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马勒第九交响曲》,下面是详解!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除了以弦乐器以外间或有哪些...
交响曲,自然是除了弦乐外还有管乐和打击乐。马勒的交响曲基本都是规模庞大的作品,象第九交响曲需要四管制的大编制乐队演奏,除了弦乐五部外,管乐包括了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大管等木管和圆号、小号、长号及大号等铜管,还增加了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打击乐有定音鼓、大军鼓、钹等,还有两架竖琴。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完整版
马勒的情况
<马勒逝世一百年> 作者 舒啸
今年的五月十八日,非同寻常。古斯塔夫·马勒于一百年前逝世于维也纳。
任何时候,我听的较多的作曲家,贝多芬之下,便多是舒伯特,莫扎特,巴赫,勃拉姆斯,西贝柳斯,或马勒。
第一次知道马勒,骆玉笙的“四世同堂”主题曲正红遍全国。现在已无从知道我那天听到的是马勒的第几交响曲了,只记得于无知之中挥了挥衣袖:”毕竟不是贝多芬“。等到再听马勒,已到了美国。是马勒第五交响曲著名的柔情缠绵的第四乐章。由之去听整个第五交响曲。那第一乐章开头,沉郁哀婉的吹奏,即是我喜爱马勒的开端。从第五之后,是第一,四,二,七,三,源于唐诗的”大地之歌“,八(和十的第一乐章),六,和九。拆开马勒第九交响曲光盘的封套,是在陪俺媳妇儿晚上做实验时。
我读书最后一学期时媳妇儿在千里之外。我住在与学校隔河的”黑人区“,回宿处只为了睡觉。晚上在系里计算机房安静下来后写论文。尤其是后半学期,常常凌晨两点到黎明之间离开。寒冷寂静中,昏黄路灯之下,踏了罗彻斯特经冬永在的厚厚积雪,向横跨冰河的水泥桥走去时,脑子里回响的经常是马勒。(有时是后来很少听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西贝柳斯和马勒,一百年多前的两位巨人,曾有一次音乐史上著名的对话。西贝柳斯讲到他欣赏交响乐厚重的形式,深刻的逻辑,和音乐主题之间内在的联系。马勒回应:“不对!交响乐应该是整个世界,应该包罗万象!” 马勒把交响乐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从来没有另一个人如他一般试图以音乐涵盖宇宙,探究生死。从田园的回响到形而上的思索,生机,磨难,无奈,绝望,而终归平静。听马勒是一次次存在的体验,一次次超越时空的经历。
马勒的室内乐仅有A小调钢琴四重奏的一个乐章传世。低回凄美。作于马勒十五六岁时。若视其为他后来作品的“预告”,并非妄谈。只是他后来竟再也没有谱写过“小型”作品,而专注于鸿篇巨制。有艺术组歌,更尤其有“整个世界”的交响乐。贝多芬几经犹豫,最终首次将人声加入他最后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成就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到马勒,人声和交响乐的“再交响”已成为常事。“大地之歌”更有自始而终的人声。
马勒一生欢乐时光无多。他最为如意的时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前后。经勃拉姆斯推荐,马勒担任了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音乐总指挥,那是当时全世界音乐家最羡慕垂涎的宝座。一九零二年又与年轻漂亮的艾尔玛结婚,几个月后第一个女儿出生。就在大女儿出生前后,马勒生命最欢乐之时,他神使鬼差地不顾艾尔玛反对,谱写了艺术组歌“亡儿之歌”。也是在这最欢乐得意期间,马勒出人意料地谱写了极具悲剧色彩的第六交响曲。全曲在第四乐章中所谓”命运之锤的三下重击“后戛然结束。零七年夏天,他钟爱的大女儿突然夭折。马勒无可避免地因“亡儿之歌”深深自责。紧接着,医生确诊,马勒患有严重心脏病。随后,他又被迫辞去了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音乐总指挥职位。即使不很相信宿命论的音乐史家也不免把这些接踵而来的三次打击与第六交响曲的结尾关联起来。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是音乐史的巅峰。他的第十交响曲仅有片段。音乐史上从而有了”九的诅咒“:贝多芬之后,伟大作曲家谱写交响曲,数目无法过九。谦逊的勃拉姆斯长期走不出贝多芬巨大的身影,迟迟不敢拿出自已的交响乐作品,仅仅完成了四部交响曲杰作。其恩师舒曼亦止于四。门德尔松有五部,柴可夫斯基是六,西贝柳斯和普罗科菲耶夫是七。而舒伯特,布鲁克纳,德沃夏克,马勒,沃恩威廉斯等,均止步于九。(贝多芬后大作曲家中唯一的例外是肖斯塔科维奇,十五部。肖氏之第九,轻巧欢快幽默,全然无视“九号”岿然巍然的传统。其第一乐章深为小女所喜。)
自幼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马勒对”九的诅咒“很是忌讳。音乐史上罕见巨作第八交响曲之后,灵感来自李白王维孟浩然的”大地之歌“其实应是马勒的第九交响曲。但为了躲避”九的诅咒”,没有以数序命名。或许马勒以为他的“第九交响曲”实为第十,从而小心翼翼地成功避开了第九号。然而,在完成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五十岁的马勒因心脏病离世。时间是一九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大家评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20部交响曲是哪些
第一名: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二名: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第三名:莫扎特第四十一《朱皮特》交响曲
第四名:马勒第九交响曲
第五名: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
第六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第七名:伯辽芝《幻想交响曲》
第八名: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第九名: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十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第11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第12名: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
第13名: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第14名: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
第15名: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16名: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第17名: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第18名: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第19名: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20名: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马勒是什么意思?
首先描述一下我听到的东西,并和其他各版马勒第十交响曲作下对比:
1. Carpenter给马勒第十的残稿添加了很多很多对位的旋律声部,于是和其他各版相比,多了很多很多奇怪的声音。
2. Carpenter在不添加旋律声部的时候,配器比其他各版厚实、花哨无数倍;几个本来就花哨的乐章自不用说,连第五乐章也……不少地方写得像乐队炫技音乐和电影音乐。
3. 一些重要的细节作了改变,如第五乐章开头和后来的闷如暴雷的鼓声力度小了很多。据说,这鼓声是马勒在楼层很高的宾馆房间里受了大街上的葬礼队伍的启发,而据Amazon的某顾客评论说,Carpenter之所以把它改成轻声,是因为他认为“马勒在很高的楼层里听到的鼓声不应该很响”。
结论:我不喜欢这个版本。
那么,不喜欢这个版本,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1. 先前的经验足以令我信服并印象很深,而这个版本区别太大,并不足以令我信服。如果是这样,那么有可能存在相反的情况,即先听了这个版本觉得不错,然后就受不了其他版本了。
2. 这个版本确实很差。
那么为什么差呢?除了听者(我)的主观感受以外,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好的音乐学者应该能从各个角度而不只是听觉经验和听觉分析的角度解决这样的问题,好的乐评应该也能就这个问题 谈些比较客观的说法。可是我不是音乐学者,也不指望把这篇写成好的乐评,就只能凭着自己对马勒的一知半解稍微说几句。
1. 普遍认为,马勒晚年的风格不是Carpenter续完的这个样子。具体地说,就是马勒晚年的配器通常比较简单,织体比较稀疏,音响不如早期那么绚丽。但是另一件事情是这样的:马勒一般在作品首演之后都会作些修改,然后才定稿出版。但是(0)这种修改一般幅度是多少,我不知道,(1)“织体稀疏、音响平实”的第九交响曲并非由马勒亲自指挥首演,因此也没有修改定稿这个过程,(2)第九的前一部作品、同样没有经过最终修改定稿的《大地之歌》依然织体不那么稀疏、音响不那么平实。于是,只能根据《大地》和第九的风格有多令人信服这一点来判断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这些作品。对于第十的可能风格的预测,也只能以此为依据。一直觉得马勒最后的三部曲(大地、第九、第十)里面表现出来的音乐风格的跳进跨度大到让人恐怖,如果这种跳进确实是马勒晚期作品里真正的规律,那么可以认为Carpenter续的马勒是在乱写,真的在乱写。莫名其妙的对位声部几乎阴魂不散地裹在主旋律周围,显得极为拖沓;许多配器都溺于表面的美感,听起来就是淹没了主旨。老大,命都快没了,老婆都跟人飞了,还炫呢?
但是谁知道马勒的真正想法呢?有读过Henri Louis de la Grange的“巨”著《马勒》的能够说一说么?
2. 前面提到“主旨”,那么马勒第十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加了花哨的配器感觉就淹没了主旨呢?反过来讲,如果认为加了花哨的配器就是淹没了主旨,那就是说主旨存在于配器的精简。配器的精简会让和声和旋律光秃秃(也就是更明确),那么和声和旋律就表现了主旨。那么马勒第十的和声和旋律是什么样的呢?根据Chailly在纪录片《Conducting Mahler》里的说法,马勒在第十里面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到了“九音体系”,再加三个音就是十二音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听觉也证明了)调性的游离和和声的怪异是相当地严重。和之前在和声和调性上保守得多的交响曲(第九的调性和结构的不规则毕竟远远没这么严重)相比,结合马勒这个人的极度浪漫主义性格,调性的游离和和声的怪异可能——只是可能——又意味着他内心受到极度的煎熬(这一点应有大量书信和其他证据可证)。这样的煎熬又体现在他的手稿上(比如手稿上对妻子的挣扎的呼唤)和音乐里——像心痛爆炸几欲吐血而亡一样的真正的和声的大噩梦(不知道哪里说过拉威尔说瓦格纳的音乐是“和声的大噩梦”)、骷髅舞曲(第三乐章)、撕心烈肺的平静的哭泣(第五乐章的长笛独奏)——这样的音乐都写出来了,还有心情炫技啊?
再加例行乐评一句:指挥和乐团都处在它们的顶级形态,有大量细节和优秀的平衡,音响工程也让没有人失望。(Both the conductor and the orchestra is in their top form, with plenty of details and excellent balance. The engineeringalso lets nobody down.)
马勒器乐的交响曲是哪个
马勒交响曲共十部,其中第十部未完成,只有一个乐章,也有续写的。
纯器乐的是第1,3,4,5,6,7,9,10部。
第十交响曲续写的推荐西蒙拉特尔爵士的EMI版。
创造了《第九交响曲》的人是谁
许多作曲家都有自己的第九交响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马勒、布鲁克纳、肖斯塔科维奇······你指的是谁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谁能告诉我是怎样吗?...谁能告诉我是怎样吗?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马勒第九交响曲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在此曲之前的《大地之歌》,原应称为《第九交响曲》,因考虑到与第九有关连的作曲家的命运,才舍第九不用。作此曲时,马勒好像已安然超越了死亡,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也曾记有“呵,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费了的爱”,第三乐章开头记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弟兄”,第四乐章结尾有“像死那样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