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网 > 曲谱创作 >

导航导航

谈音乐之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发布日期:2019-04-29 13:50:12编辑:音乐人

古今中外,人大都喜欢听听音乐,不少人自己还能积极参与,就算五音不全,赶上情绪饱满的时候张嘴吼两嗓子,这样的事也常有。就因为人的这点小天性,还成就了卡拉OK这么个大产业,造福了音阶不正但是音量宏大的一批爱好者,顺带还催生了若干热门娱乐节目。

有大师说人类历史发展两大驱动力,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爱情。打仗是为的多占几片地好多弄点资源。资源弄来了,还得有人消费。爱情事关生养,这就保证抢来的资源不会浪费掉。可见爱情跟战争具有同样重大的现实意义。

 

至于音乐,它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生孩子,可是人就会喜欢音乐。据说猿人们还没学会说话就学会哼哼一些小调了。这事想想很有点玄妙。既然能有这种缺乏实用价值的爱好,看来人自诩为有灵的高级动物,还是有些依据的。怎么说这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音乐从古到今这一路的演化,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历程。基本上,这个历程可以总结为:从猿人时期到贝多芬时期,音乐这东西,一路趋向复杂化。然后从贝多芬到迈克尔杰克逊(您要是不待见杰克逊您也可以把这块换个名字。不拘是谁,但凡属于“歌星”领域的都不妨碍行文),这过程又来了个反动,从复杂回归简单。

 

怎么见得?

 

您想吧。猿人时期,他想复杂也复杂不起来。那时没钢琴小提琴。也没仪器做啥波形频率的分析。啥都是凭感觉。起先是大家一打到一头鹿,开心了,就亮开嗓子吼。但一般人吼得都比较平实,呈直线无调性。后来有个家伙,天赋比较高的,吼的时候加上一点音调变 化,大致有点多来米少拉稀的意味,部落首领一听悚然动容,说那谁,黄毛,你刚才咿哦咿哦的弄啥咧,怪好听的,你再弄弄?黄毛一看头头爱听,就再多来米了一回。首领很重视人才,当即就决定以后黄毛不用出去打猎了,就管弄那个多来米给大伙听。这个就是史上第一个音乐家。

 

这个阶段,还只有声乐。

 

后来黄毛不是不用打猎了吗,他天天在家里练唱。唱累了,有点怀念往日弯弓射猎的日子,就把弓拿出来把 玩。左手捏着弓背,右手扣着弓弦,怅然怀想,边想边拨拉弓弦,发出“嘣嘣嘣”的声响。拨着拨着,忽然就发现,这左手要是捏着弓弦的不同地方,那“嘣 嘣”声还能有不同的音调。黄毛由于近来专业研究多来米,对音律变化颇为敏感,当时就注意到了这个微妙变化,于是赶紧摸索规律。要不说黄毛是人才呢,有悟 性,没出一个礼拜就练出来一手用弓弦弹奏多来米的技艺。练成了到酋长面前一显,酋长龙颜大悦,说童鞋们你看,我让黄毛不打猎,专心研究这个咿哦咿哦的东西,你们背地里还有意见。现在看到了?人家黄毛童鞋确实是能耐对吧。这东西,叮叮咚咚的多好听,你们弄得出来吗?大伙赶紧说那是那是,咱哪成啊。除了酋长您,也就黄毛童鞋有这能耐了。

 

于是音乐艺术又有了个质的变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器乐。

 

这个大约是十万年前的事。到了一万年前,音乐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地球各地的部族,通常都有百十个音乐师,管谱曲管演奏,有时还兼管跳大神,因为那时音乐基本都是祭奠的时候用。

 

再后来,这个音乐发展的规模和方向,出现了地区差异。大约在现今的维也纳一带,有一班人特能捣鼓,乐器上搞出小提琴和钢琴,音色纯净,近乎零噪音。更有一批天纵英才的作曲家,比如莫扎特,巴赫,贝多芬之流。乐理上也挖得特细致,能从理论上解说音乐美感的来由。然后乐器的组合配器,跟人声的和声,也研究得颇为精深,于是有所谓的交响曲,就是把各种乐器弄一块演奏。这个有讲究。不是说不管啥乐器,抓来乱放一块乌嚷呜嚷地拉起来就算。那么着会比锯木厂开工还膈应。这乐器的搭配,就跟做菜似的,调配得当,滋味无穷。调坏了,就是木头渣子味道。

 

巴赫、贝多芬他们,把音乐弄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事,本来是好事,把音乐好好整,就能上个台阶,出精 品出杰作。那时确实也有很多惊世之作,如今过了几百年了,仍然能在音乐厅里被反复演奏。不过,那时候读书条件比不上现在,能这么琢磨这种高层次音乐的,也 就是少数一拨精英,能欣赏它的,也只是一帮贵族。那时进音乐厅,那是有身份的表现,所以还得打扮得人模人样的,什么燕尾服紧身裤之类。这么一升华,音乐这 东西,本来就是大伙打完猎之后开心吼叫的事,如今变成大学问了,您要没点资质,没经过一番乐理训练,那些歌剧交响乐,您还就听不出好来。

 

这局面维持了也有一两百年。后来科技昌明,造纸技术改进了,活字印刷出来了,书越来越便宜了,连底层老百姓都有不少能上学识字。老百姓比以前明白事儿了,就开始要求民权,说凭啥就他们贵族才能弄音乐会?咱也要弄。那时候生产力也有了提高,生活改善,老百姓能有些闲 钱。买钢琴不一定够,但买个吉他手鼓之类的还行。于是凑几个人在街头后院坐地上就弄起来了。

 

老百姓嘛,弄的东西当然比较朴实,没那么高深的音律学,听着悦耳就中。学院里的老爷子们对这个很不待见,说这都能叫唱歌?这要是叫唱歌,那天下凡是能咳嗽的都能唱歌了。

 

不过老百姓不管。这种咳嗽歌,虽然没啥中央C十二平均律之类的讲究,可是它起点低不是?您不需要学啥乐理,听着就觉得舒服,听得入港还能满身肉跟着抖。这种民俗音乐,虽然学院里的教授们不喜欢,可是架不住老百姓人多。一有民间演唱会,哗啦一下能有几万人围上去。而 且去通俗音乐会还不用扎那种憋死人的领结。爱穿嘛穿嘛。穿拖鞋光脊梁都行(说的是男老百姓……)。可是人家的激情一点不比古典音乐会弱了。要碰上喜欢的 歌手上台,那歌手飞个吻,粉丝们能激动得晕倒在地。古典音乐有这冲击力吗?古典音乐会唯一一次晕倒,大概就海顿那回。那还不是靠的人气。那厮恶劣,说是看 到那些贵族太太们故作纤弱,叽叽歪歪的非要音乐家们写些个软绵绵的音乐,于是心中郁闷,就写个曲子,前半截软绵绵柔若蚕丝,中段冷不丁一顿打鼓加上号角齐鸣,当时就把一多半的贵妇们吓得掉到椅子下面吸嗅盐。这个属于恶作剧,跟如今粉丝们自觉晕倒那是不能比的。比如有这么一部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的录像。小迈上场刚唱出第一个音符,台下一位少妇抚着胸口一声尖叫就瘫倒在地了。那叫能量,那叫气场!

 

不过呢,通俗音乐虽然观众数量上是不怕跟玩古典那帮人比,但玩通俗音乐的,把音乐琢磨的时间长了,有时候也有点觉得底气不足。

 

如今说话,要是说大了,说到国际上去了,人家常常就说“欧美国家”。其实这个“欧美国家”的说法,主 要是从经济实力来分类。要是从人文艺术来说,欧和美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就说这音乐吧,美国虽然有爵士,蓝调,摇滚,重金属等等,那都是站通俗这一拨的, 在维也纳周围的欧洲佬看来,俗,不上档次。就算把音乐剧搬出来,也就是乐队规模能跟交响乐团比。内容还是通俗一派。要欧洲人说,美国人就不懂啥叫交响乐。 你想吧,美国文化哪儿来的?还不就是两百多年前一帮不安分的浪人,坐着五月花号从旧大陆跑到美洲大陆,然后拼拼杀杀横里砍出来的一个新天下。这帮人的素质,类似闯关东的汉子们。他们开拓精神足,能吃苦,讲实效。可要说文化素养,就不好往太高里描画。就算后来有钱了,想弄点有文化的东西,毕竟根基上就比较粗放,所以弄出来一些迪斯尼啊好莱坞啊什么的,那些东西门票收入很可观,要说文化内涵,跟它的欧洲先辈比,那就不光是有度的区别。那得说是有质的不同。

 

这是说如今。要是再早些年,去到十九、二十世纪,那就更荒蛮一些了。

 

比如二十世纪初,美国本土的音乐,基本就是爵士、蓝调和音乐剧之类的。当时有个作曲家,叫格什温的,名气相当大了,蓝调音乐到他这可以说就是巅峰。音乐剧也写了不少。但这些东西再好,到了图书分类学里,还是通俗类。欧洲的老爷子们还是撇着嘴喷喷鼻子,不做评价。

 

那时美国人腾飞很猛,有钱有地位,就是文化方面,老被欧洲爷们鄙视,心里不免气短。有些个忧患之士,就 为此深感痛心。比如有个叫怀特曼的老先生,是个乐团指挥。老怀有一天痛下决心,说要搞一点革新,把大家的口味往高层次上带。于是他就着手组织一个“现代音乐实验”。他想了个点子:格什温不是有名吗?他不是会写蓝调吗?那咱来个严肃音乐跟蓝调结合,请格什温写个蓝调交响曲,这不是很有美国特色的高尚音乐吗?

 

格什温这人吧,虽然一直练的就是大众音乐,但他跟怀特曼倒也有同样的忧患,从小就有心写点严肃音乐。 只不过身居美国这么个务实的国度,不能立马创立门票记录的东西,是很难找到人赞助的。所以一直就没能有机会尝试那种高品位的东西。如今居然有人自己找上门 来要赞助自己写交响乐,格什温喜上眉梢,当即一口答应。

 

不过格什温忘了问怀特曼具体的时间表。三天之后怀特曼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格什温,说演出时间已经安排好 了,三个星期之后演出。格什温一听差点中风,说大爷,写曲子那得有灵感啊,你不能说我曲子还没出来你就定了演出时间了。那到时我灵感不上来我写不出来咋 办?写出来了还得排练啊?咋的你也得给半年时间吧?

 

怀特曼一听急了,说那可不行,宣传机器早就开动了,票都卖出一大半了,不能取消啊。你努把力,赶一赶,怎么地也得弄出来。

 

格什温这下可吓毛了,赶紧推掉一切其他单子,躲到人找不着的地方狂赶。他躲得结实,有几天连怀特曼都 找不着他。把老怀急得,满世界打听。有欧洲遗老听说他是为这事,笑得假牙都打晃,说谁?格什温?他写交响乐?靠!你找不着他那就对了。我估计吧,他这会 儿正躲在哪家书店里翻书,琢磨啥叫作交响乐呢。你到纽约城里的书店去找找吧,说不定能找着。

 

把老怀臊得满脸青紫,差点没跟人打起来。

 

一个星期之后,头发散乱胡茬子老长的格什温出现在怀特曼的办公室里,把一摞谱纸扔给老怀,说喏,就它了,我起了个名字叫《蓝色狂想曲》。好不好就这样了。你自己看着办吧。然后就瘫在椅子上不动了。

 

怀特曼拿了曲谱就直奔乐团立马开练。好不好都得上。票都买出去了。

 

到演出那天,人真不少。爆满。不过不少人不是慕名来看格什温弹钢琴的。他们就是听说这场音乐会是“美国人的交响乐”,觉得这个特别搞,就要来看个笑话。

 

所以等大幕拉开,指挥上场,乐队成员拉琴的把弓架上了,吹号的把号嘴啃牢了,按例这时候观众就应该肃静了。可是今天不。因为台下许多人就是抱着看猴子拉琴的心情来的,所以指挥的胳膊都举起来了,他们还在那儿窃窃私语:哟,哟,瞧瞧瞧瞧,还是全套管弦乐队哪,诶哟!连小提琴都有,跟真的似的哈……

 

怀特曼知道美国人玩交响乐这是头一遭。这曲子,他自己听着不错,可是以往一直弄的通俗,如今忽然换交响乐,观众会咋个反应,他自己一点底都没有。所以台下乱哄哄,他也没敢发作,忍着气一抬胳膊,开始。

 

一般的交响曲,开头多半是咣当当管弦乐一起上,大笔触渲染出气氛。格什温没那么干。蓝色狂想曲一开 头,一支单簧管很低调地发出一段有点犹豫彷徨的颤音,仿佛一个幽灵在晦暗的后街小巷里徘徊。然后这低音打个小回环,忽然急速向上走,有如一串水晶体旋流冲天而起。要说一支单簧管跟整个乐队的音量那是没得比。可是这串低调回旋然后一飞冲天的音流,其杀伤力直如黄药师的兰花拂穴手,当时满场的观众刷啦一下就凝 固了,从那一刻开始,直到全曲演奏完毕,全场就再没有人出声搅扰。演出一结束,全场观众,包括那些特地要来起哄嘲笑的遗老们,都狂热地鼓掌喝彩。要单用一个词来形容观众反应的话,开场单簧管上滑那段,观众是叫做“震了”。到全场演出结束,观众那是叫做“化了”。许多人是激动的哭了。有人是这么总结的:在这 之前,交响乐开篇头一句就能把人给震了的,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蓝色狂想曲》开始,有两部了。《蓝》的第一句,震人的烈度,跟《命运》的第一 句是同一个级别的。

 

美国人熬了多年,一直被欧洲人认为有钱没文化。《蓝色狂想曲》出来,格什温的地位,虽说跟贝多芬、巴赫还是没法比,但总算能排得上是世界级的音乐家。好歹欧洲老爷们不能再那么没遮拦地说美国人不懂啥叫交响乐了。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讯

推荐专题

儿童歌曲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卡农钢琴曲谱 天空之城钢琴曲谱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谱 梁祝》钢琴曲谱 童年的回忆钢琴曲谱 彩云追月钢琴曲谱 康定情歌钢琴曲谱 水边的阿狄丽娜钢琴曲谱 渔舟唱晚古筝曲谱 云水禅心古筝曲谱 高山流水古筝曲谱 浏阳河古筝曲谱 南泥湾古筝曲谱 梅花三弄古筝曲谱 笑傲江湖古筝曲谱 青花瓷古筝曲谱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 婚誓葫芦丝曲谱 荷塘月色葫芦丝曲谱 映山红葫芦丝简谱 军港之夜葫芦丝简谱 青花瓷葫芦丝简谱 蝴蝶泉边葫芦丝曲谱 美丽的神话葫芦丝曲谱 致爱丽丝电子琴谱 小苹果 电子琴谱 天空之城 电子琴谱 婚礼进行曲 电子琴谱 茉莉花 电子琴谱 红河谷曲谱